版权说明 操作指南
首页 > 成果 > 详情

集体行动的形成:一个文化视角的理论模型

认领
导出
Link by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 Link by 维普学术期刊 Link by 万方学术期刊
反馈
分享
QQ微信 微博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魏海涛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魏海涛] 华中师范大学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集体行动;文化;框架化;规范系统;工具箱;1922年安源大罢工
关键词(英文):
Collective Action;Culture;Framing;Normative System;Tool Kit;Anyuan Strike
期刊:
社会学评论
ISSN:
2095-5154
年:
2019
卷:
7
期:
4
页码:
75-87
基金类别:
(30106190285):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机构署名:
本校为第一机构
院系归属:
社会学院
摘要:
借鉴文化社会学理论,本文尝试厘清与批判社会运动研究的文化面向,并提出一个文化的理论模型来解释集体行动的形成过程。主流框架建构论强调集体行动动员的思想观念基础。然而,它却走向了忽视结构约束的意志决定论,文化仅仅成了集体行动参与者策略动员的工具箱资源。基于此,本文引入经典社会学中文化作为规范系统的观念,将其概念化为集体行动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这一理论模型认为集体行动是特定制度情境下作为规范系统的文化与作为工具箱的文化互动共生的产物,阐述了两者互动过程中的理论机制。本文以这一理论模型为参照框架,重新审视了裴宜理1922年安源大罢工的研究。最后反思了这一理论模...
摘要(英文):
Based on the insights from cultural sociology, this article clarifies and criticizes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proposing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culture to explain the making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framing analysis emphasizes the ideational base of collective action mobili-zation. However, it leads to voluntarism because of its ignorance of structural constraints. In the eye of framing analysis, culture is only treated as resources in the toolkit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Given this, this article reintroduces the culture as a normative ...

反馈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确定
取消

成果认领

标题:
用户 作者 通讯作者
请选择
请选择
确定
取消

提示

该栏目需要登录且有访问权限才可以访问

如果您有访问权限,请直接 登录访问

如果您没有访问权限,请联系管理员申请开通

管理员联系邮箱:yun@hnwd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