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边缘化进程中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悖论——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
期刊:
理论月刊 ,2020年(08):86-95 ISSN:1004-054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艾滋病;边缘化;社会关系
摘要:
乡村艾滋病人在避免边缘化的社会关系重构行动中,将关系重构作为结果还是手段的目标定位矛盾、改变还是独立的适应策略矛盾以及弱者还是强者的形象定位矛盾,使它们陷入"另类化"的陷阱,无奈而被动地获得了乡村中的边缘成员身份。乡村艾滋病人为了避免边缘化、回归主流社会而进行的关系重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边缘人群在边缘化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往往加速了其边缘化的进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承认与接受的过程。虽然边缘人群的主观努力与被动接受的客观结果都一样——被社会边缘化,但过程却完全不同,前者是通过"主观努力"获得这一未预期后果,而后者则仅仅是被动接受而获得。掌握这一区别对于我们减缓、避免社会个体的边缘化,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公信力重建:从扶贫困境破解到村级治理创新
期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8(06):11-18 ISSN:2096-758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武汉 430079;[徐晓军; 袁秋菊]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精准扶贫;基层组织;社会动员;公信力
摘要: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与大量派驻扶贫工作队相伴出现的是普遍存在的"干部做群众看"现象,集中体现了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动员困境。云南省Y村以治理群众动员困境的根源——基层组织公信力不足为突破口,通过基层干部队伍重组、还清村务治理旧账、动员村庄关键少数、村务公示公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等多项举措,从村级治理理念转变、治理行为优化和治理效率提升三个方面全面增强基层组织的公信力,较快实现了从"灯下黑"到共商共建的蝶变。因此,从源头治理入手,重建基层组织公信力,是破解村级治理困境、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
期刊:
社会学研究 ,2020年35(3):145-168 ISSN:1002-5936
作者机构:
[徐晓军; 张楠楠]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边缘性;结构边缘;心理边缘;边缘情境
摘要:
边缘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和偏重内在心理体验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文基于“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而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心理边缘,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加以分析,表明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建构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模型.因此,应对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是根据边缘化演进规律建立阶段性的截断机制,在关注外部结构性帮扶时,需更加重视个体内在心理边缘的疗愈.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7(06):101-108 ISSN:1004-941X
作者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张楠楠] 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逻辑转换;实践路径;局部性;对接;两大战略;理论与实践问题
摘要:
在决胜脱贫攻坚后如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的局部性、紧迫性之间的客观差异,导致两大战略的对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系统认识脱贫攻坚战略要义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政策指向由"特惠定制"面向"全民普惠"、战略主体由"特困群众帮扶"转向"精英培植"、产业发展由"快速脱困"定位"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聚焦更高标准的"乡风文明"四个维度上的逻辑转换,才能破解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的困境。而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接的过渡时期,虽然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做好了基础性准备,但脱贫攻坚引发的乡村新矛盾与高返贫风险等挑战依然存在,必须处理好分配矛盾以促进平等共享、构建脱贫后续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才能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社区之治
期刊:
江汉学术 ,2020年37(04):53-62+126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徐晓军; 张楠楠]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单位制;社区制;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
新冠疫情初期社区防控行动迟缓暴露出我国城市社区参与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逐渐从以往的"单位制"转向"社区制",尝试走出全能主义国家模式.但在单位制路径依赖和国家强化基层控制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单位制并未完全退场,而是通过渗透、吸纳等方式隐性延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行城市社会治理实质上的单位制与社区制并行的模式."单位制"的隐性延续,使居民、单位、社区三者间的协调机制紊乱、力量分化,社区治理合力难以形成.因此,国家控制力和社区自治力作为决定社会治理形态的关键因素,未来还将在中国的城市持续并行.在社区自治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适当地调整好国家的控制力度,培育社区自治力的适度成长,促进单位制与社区制的良性合作,成为后疫情时代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哀伤控制及社会工作介入
期刊:
社会工作 ,2020年(02):53-61 ISSN:1672-482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徐晓军; 汤素素; 袁秋菊]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新冠肺炎;丧亲者;哀伤控制;社会工作
摘要:
由于生命告别环节缺失、死亡威胁与疾病污名、群体性的哀伤反应等因素交织,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的哀伤经历了特殊的演化过程在“震惊与逃避”阶段,丧亲部分“丧失性”反应前置于丧亲事件,现实困境迫使其哀伤剧痛期推迟;在“面对与瓦解”阶段,丧亲者一般会陷入丧失导向型哀伤,罹患延长性哀伤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增加;在“接纳与重组”阶段,丧亲者顺利进入的难度加大,还可能陷入摆动紊乱型哀伤。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丧亲者哀伤的特殊性,为避免丧亲者过度哀伤可能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风险,居丧社会工作应及时采取分阶段、分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引导丧亲者适度宣泄哀伤情绪,逐步接受丧亲的事实,从而平稳过渡到摆动导向型哀伤模式,最终实现自我疗愈与生活重建。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单线推进”到“空间协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历程与发展进路
期刊:
河南社会科学 ,2019年27(12):108-114 ISSN:1007-905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张楠楠]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城镇化;单线推进;空间协同
摘要:
中国以中心城市高速发展层级辐射外围郊区或农村的早期城镇化发展选择,是基于西方的城市、郊区、农村依次城市化的"单线推进"经验。但人口先向城市集中再向外围扩散的西方道路,在中国早期的"以乡补城"实践中已经因城市中心人口过密、版图过度扩张而引发诸多问题,且坚持"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也未能打破"城市独大"的发展格局。在评述学界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争议的基础上,明晰中国仍处于城镇化阶段,但同时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叠加。中国城镇化道路从尚未进入郊区化或逆城镇化阶段的"单线推进"模式,向城市、郊区、农村和谐共进的"空间协同"模式变革,不仅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强适宜性,而且是促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推动城市有度、郊区有界、农村有质的协同发展,全面加速一体化进程,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城镇化的"新型"之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技术环境”到“制度环境”:城市摊贩治理策略的选择与流变——以武汉市J区为例
期刊:
江汉学术 ,2019年36(01):43-53+124-125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孙权]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城管;社会治理;技术环境;制度环境
摘要:
以武汉市J区城管执法人员为研究对象,借助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发现城管摊贩治理的策略实际上经历了从遵循组织"技术环境"到适应"制度环境"的重大转变."技术失效"并非技术目标手段的偏移,而是行政伦理出于对基层治理中社会共享观念的考量和适应.这既是行政组织为获取社会合法性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未来社会治理深化的发展态势.
语种:
中文
展开
Assess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tion Decision of Climate Refugees in Coastal Areas of Bangladesh
作者:
Tareq Mahamud Abir;Xiaojun Xu
( 徐晓军 ) ;PDF
期刊:
美国气候变化期刊(英文) ,2019年08(02):190-204 ISSN:2167-9495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Climate Refugee;Coastal Area;Migration
摘要:
Discover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limate refugees'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oastal areas.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movement. Gain insights from factor analysis and SEM. Fi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tecting and recognizing migrant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语种:
英文
展开
集体化村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基于西藏D村脱贫经验的考察
期刊:
河南社会科学 ,2019年27(03):108-114 ISSN:1007-905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孙权]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深度贫困;集体化村庄;贫困治理
摘要:
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西藏D村,为摆脱村民因原子化的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实现精准脱贫的困境,采用集体化村庄的形式,打造集体产业、激活村民的市场意识,带领村民实现了从依赖国家政策性补贴转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转变.不仅快速稳定脱贫,而且集体主义价值认同同步形成并强化,有效推动了村庄集体经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这种以唤醒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村庄集体化脱贫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农村社区发展的成功样本,不仅对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且对全国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类郊区化”及其战略调整
期刊:
求索 ,2018年(6):97-104 ISSN:1001-490X
作者机构:
[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城市化;郊区化;类郊区化
摘要:
在集中型城市化战略导向下,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快速集中,中国城市的边界也快速向郊区扩展.但这种被动挤出而非居民主动用脚投票的郊区化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整体进程第二阶段的郊区化相比,在主导因素、形成动因、空间形态、阶层分布和产生阶段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郊区化”现象,其实质是城市建成区为缓解人口过密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有计划地向郊区扩散的郊区化假象.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土地资源稀缺,无法遵循人口先向城市集中再逐渐郊区化的西方道路.因此,采用“内城集中+郊区疏散”的双向城市化战略,取代目前“内城集中”的单向战略,及时启动实质意义上的郊区化进程,吸引人口自觉向郊区流动,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边缘化及其应对——“社会互构论”的视角
期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5(6):42-50 ISSN:1001-9162
作者机构:
[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社会边缘化;“社会互构论”;结构性边缘;能动性边缘
摘要:
边缘化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注结构上的边缘情境与关注心理上的边缘人格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取向,掉入了社会学经典的结构性与能动性“二元对立”的陷阱.而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来看,这种没有认清“人与社会关系”元问题的方法论,实际上是一种脱离实践的“理想类型”.这启示我们,结构性边缘与能动性边缘实际上是同构互生、互构谐变的关系,而并非截然对立、非此即彼.因此,需要从宏观结构调整与微观社会工作介入两条路径同时着手,才能较好地改善边缘人的边缘化生存状态,从而在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意义上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成与再生产-以失独父母边缘化研究为例
期刊:
南方人口 ,2018年33(1):70-80 ISSN:1004-1613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安真真]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失独父母;社会边缘化;结构边缘;心理边缘
摘要:
社会边缘化具有深刻内涵,表现为形式上的边缘地位、实质上的边缘情境以及心理上的边缘人 格,社会边缘化的进程也是三者的建构过程.失独父母的特殊经历为社会边缘化研究提供了活样本. 独生子女的死亡转变了个体的生活结构,使其被划人边缘范畴,并在互动中处于无法回避的边缘情境 下.这增强了其产生边缘人格的风险,使心理结构出现边缘化.边缘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作为能动 性的一部分卷人个体的社会行动中,失独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呈现出同质交往增加、异质交往减 少的迹象.研究表明个体生活结构与内在心理结构处于动态的相互建构中,反映了社会边缘化的本质 特征,并由此完成了社会边缘群体的再生产过程.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助人者到边缘人: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
期刊:
社会工作 ,2018年(03):3-10 ISSN:1672-482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徐晓军; 孙权]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会工作;职业困境;边缘化;边缘情境
摘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者高政治地位、低经济地位的明显错位所形成的等级地位落差,使社会工作者陷入边缘情境中不能自拔。这种结构性边缘情境,不仅使我国社会工作者从\"助人自助者\"逐渐沦为\"边缘人\",而且也催生了社会工作者边缘人格的形成和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破解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使社会工作者摆脱边缘情境,即缩小高低错位的等级地位落差,修复等级地位落差造成的断裂鸿沟。
语种:
中文
展开
选择性边缘与社会适应:失独者的边缘行动及其异化困境
期刊:
江汉学术 ,2018年35(3):61-67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王东; 张楠楠]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失独者;边缘化;选择性边缘;社会适应
摘要:
从边缘化理论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失独人群边缘化进程的分析,试图为失独者适应社会探索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对失独者边缘化行动性质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失独者主观建构的边缘化体验与客观边缘化事实间偏差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在于他人对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否定和消极回应。由于失独事件本身已给失独者造成了情感性重创,主观上的干预策略有限且很难取得效果。因此,在理解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基础上,缩减失独者主观边缘行动与客观边缘事实之间的偏差,或可成为减缓和阻止失独者边缘恶化的关键举措。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失独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回应间的鸿沟及其弥合
期刊:
江汉学术 ,2017年34(3):44-50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胡倩]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失独群体;利益诉求;政府回应
摘要:
随着失独问题的日益凸显,失独群体采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行的诉求方式,向各级政府提出自己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诉求,针对这些诉求,政府也选择性地做出了回应,但二者在失独问题的认知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张力和诸多矛盾。因此,只有从单向性回应、形式化回应走向互动性回应、实质化回应,努力寻求失独问题解决的平衡点与突破点,才是弥合这一鸿沟的有效路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提升安全感:失独父母依恋关系的重建
期刊: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6):94-101 ISSN:1003-4145
作者机构:
[徐晓军; 张楠楠; 师璐瑶]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失独父母;依恋;安全感;家庭治疗观
摘要:
安全的依恋是失独父母社会互动网络维持与安全需求满足的重要条件。失独事件使失独父母的自我依恋逐渐异化、错乱,最终陷入角色忧虑中的依恋焦虑;与此同时,对他人的依恋也相继中断、焦虑,直至形成文化消极影响下的依恋排斥。不安全专注型、不安全冷漠型、不安全恐惧型依恋成为失独父母情感依恋的主要类型,进而导致失独父母在社会互动网中安全感的全面丧失。因此,在家庭治疗观的理念指导下,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全面提升该群体的安全感,是失独父母社会再融入的前提。
语种:
中文
展开
制度设置、权力协调与资源分配: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基本向度——社区治理的“百步亭经验”研究
期刊:
江汉学术 ,2017年34(6):43-50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徐晓军; 程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区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设置;权力协调;资源分配
摘要: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设置、权力协调与资源分配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基本向度。制度设置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还需要基层社区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权力协调模式的现代化要求政府适度归还社区治理的权力,实现对非政府治理主体的赋权,改变社区治理中政府权力一家独大的现状;资源分配体系的现代化则要求社区在实现治理资源共享的同时,提高对治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治理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居民。社区治理的“百步亭经验”成功地践行了这三个基本向度。
语种:
中文
展开
失独人群文化创伤:形成过程、演化逻辑和再造
期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4(5):45-51 ISSN:1001-9162
作者机构:
[徐晓军; 彭扬帆]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失独人群;文化创伤;创伤体验;创伤记忆
摘要:
文化创伤的发生,实际上是群体成员从创伤体验到创伤记忆的形成过程,其中要经历创伤经验的集体化、社会文化的想象化和创伤记忆的共享化三个阶段。基于失独事实的文化创伤演化逻辑表现出了从个人认知到集体认同、从客观事实到自觉建构、从私人领域到公共话语三个维度的转向。正因如此,导致失独人群的创伤记忆共同指向于独立生命价值形态的碎裂、情感主义状态的累积与牵绊以及单一苦感叙事的沉溺与重复。迈向破碎个体创伤的整合、迈向纯粹情感主义状态的跳脱和迈向单一苦感叙事的升华,可以完成失独人群创伤记忆的意义生产。
语种:
中文
展开
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援助
期刊: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7年70(2):122-128 ISSN:2096-544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失独人群;人格障碍
摘要:
独生子女的死亡使失独者陷入急性应激障碍(ASD)之中,如果缺乏及时的专业干预,三个月后便进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结构,往往使他们的病情在外部文化情境等结构性压力和核心依恋对象死亡等心理依恋断裂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演化为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除了从源头上优化失独人群生活的人文情境以外,失独危机事件的应激管理、依恋关系重建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失独人群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途径。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