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界域下的“虞初”语义建构
作者:
王炜;戚学英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53(04):41-49 ISSN:1000-579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王炜;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虞初;小说观念;书籍命名;小说选本;奇闻逸事
摘要:
"虞初"是小说界域内的重要词语.从汉代至明清,它的词义内涵不断调整、衍化,与中国小说观念形成了复杂的呼应互动和辩证关联.汉代,"虞初"是人名,也是某部书籍的题名.《虞初周说》是《诸子略》"小说家"下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宋代,"虞初"一词用来指称特定的知识类型,它和小说之间由从属关系转而为平行的关系.随着宋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这个词与奇闻逸事的关联由潜在的、隐匿的转而为直接的、显性的关系.明清时期,"虞初"一词在保持既有义涵和用法的基础上,还用来命名小说选本.《莺莺传》等记叙现实世界中人遭遇的奇闻逸事,成为虞初类选本的核心类例.这些选本强化并固化了"虞初"一词与奇异荒怪之事的关联,改造了汉唐、宋元以来的小说观念.近现代文学学科建构之时,学界将唐传奇视为文言小说的典范文体,这正延续了虞初系列小说选本的编纂理念.回溯"虞初"一词历时性的衍化、变迁,我们可以从特定的视角厘定中国小说观念延续、转型的内在逻辑理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真诗”概念辨析
作者:
王炜;戚学英
期刊:
江汉论坛,2020年(3):82-88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王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真;真诗;真情;真我;概念重构
摘要:
真、真实性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术语,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建构的。明代中期以后,"真"这个词整合、融会到诗学体系之内,李梦阳、王世贞等围绕"真诗"一词提出了多个命题。这些命题承续了"真"的原初义涵以及指称对象,同时,也完成了对这个词的改造、更新和重构,建构起真与俗、真与情、真与我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文本、社会、情志、作家等要素归拢在"真"这个概念的范畴之内。"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真诗"对应的也不再是某种简单的创作现象。"真诗"成为特定关系构架下的重要概念,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理论体系。到了20世纪,真、真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术语,这是中国本土知识统序、文学概念合历史、合逻辑的赓续与衍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江汉论坛,2018年0(1):90-96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反封建话语;土改小说;翻身叙事
摘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以发动—觉醒—斗争—翻身为结构,回答"如何使农民站起来跟党走"这一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这些小说将反封建话语植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借助苦难言说唤醒农民的阶级身份意识,激起他们无比强烈的阶级仇和家国恨,并将这种仇恨转化为不可遏制的土改渴求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力量,进而生成了以阶级平等为指向的利益机制和权力结构。然而,反封建话语与沿袭日久的乡村秩序或乡土文化凿枘不入,二者的扭结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身叙事。
语种:
中文
展开
在武汉巴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研究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高教学刊,2018年(4):23-25 ISSN:2096-000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武汉,430000;[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巴西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摘要:
文章对在武汉学习的巴西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采访, 试图从在武汉巴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生活及学业适应状况、 跨文化心理适应及对应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以了解在武汉巴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及管理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4):89-94 ISSN:1003-7535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土改小说;集体回忆;苦难言说;革命话语
摘要: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中的个人、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问题,以探讨革命话语如何利用苦难言说这一媒介语进入乡村社会,形塑农民的阶级身份认同,从而将农民纳入革命历史进程之中,同时本文也将考察苦难言说中存在的"杂语"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说困境。
语种:
中文
展开
“人民的文艺”与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12):110-114 ISSN:1003-847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人民;现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摘要:
第一次文代会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的解放区文艺宣称为“真正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因此,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当代文学必然是这样一种文学形态:它既不同于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流行的“五四”新文学,又有别于原生态传统民间文艺,它所实践的是一条非西方化现代性之路,担负着将为阶级语言所界定的“最广大的人民”组织进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之中的重任.“人民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下提出的,它决定了当代文学如何解决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阶级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诗意地栖居——评《跟随存在歌吟》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36(10):62-65 ISSN:2095-46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诗意;栖居;存在;行走
摘要:
《跟随存在歌吟》是一本关于行走、爱、时间与存在的诗集。诗人在对灵与大地的思考,对存在与时间的叩问中,在对生命意义的质询中,用诗歌的语言筑造着诗意的栖居。在这本诗集里,诗意地栖居是心灵获得解放与自由的生存状态,是神性与爱欲共处的此在,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而本诗集语言的悖论性特点也使得诗歌在新颖的、意想不到的语词组合之中,不断接近、抵达诗意的内核。
语种:
中文
展开
“人民话语”与“十七年”文学的身份认同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4):144-152 ISSN:1003-0263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人民话语;十七年文学;身份认同
摘要:
规约并指引着“十七年”文学的,是以阶级性为其内核的“人民话语”.本文将以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创作转变为例,辨析十七年文学中“人民”概念的产生、变化,及其内含的文化构成、民族国家想象,探讨人民话语的形成,以及在人民话语规训下所形成的阶级一民族身份认同机制,从中找出“十七年”文学发展的线索.
语种:
中文
展开
“人民”话语与阶级—民族国家想象——1940—1970年代文学中“人民”话语的建构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江汉论坛,2014年(5):80-83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个人;人民;启蒙;阶级--民族国家
摘要:
占据1940-1970年代文学中心的是"人民"这一集体化形象.参与这一形象建构的,是阶级与民族国家双重话语.革命意识形态意图通过"人民"话语的建构,召唤广大人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将广大人民组织进阶级--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之中.>>详细
语种:
中文
展开
“集部”源流辨析
作者:
王炜;戚学英
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3(6):119-122 ISSN:1672-433X
作者机构:
[王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集部;诗赋略;文学学科
摘要:
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萌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之际。集部由七略中的诗赋略衍生而来。集部的实质是以诗赋为核心,以碑诔、传论等为诗赋的对应物和参照物,建构而成的一套复杂的、动态的知识体系。到了20世纪初,传统的“集部”之学又进而转型成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文”之学。集部的存在、发展为中国文学谱系的建构提供了学术史上的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郁达夫研究的崭新收获——评刘保昌《郁达夫传》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31(1):124-126 ISSN:2095-482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郁达夫;收获;作家;文学;中国;小说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郁达夫无疑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家之一.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具有矛盾而坎坷的一生,也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毁誉集于一身: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新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招致了无数的误解与诋毁,几乎成了文坛的"异类";他与王映霞之间轰轰烈烈的婚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知名的婚恋故事",最后却以不堪的失败告终;他长期被扣以"革命意志消衰"、"经受不住艰苦考验的摇摆"的罪名.然而,在抗日救国浪潮中,他为抗日奔走宣传,在抗战胜利之际为日军宪兵所杀害.他的一生,"以追求个性自由始,以献身民族解放终,以浪子始,以烈士终……".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中国想象、“真实”与作家身份认同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江汉论坛,2011年(8):128-131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国家想象;历史真实;写真实;身份认同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践的新的国家想象需要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与其达成同构,以取得人民大众的广泛同意.当代文学就是在这一使命的召唤下被构造出来的.本文分析建国初期关于“真实”这一概念的争辩与厘定,观察新中国想象与作家身份认同在何种基础上达成一致,以及其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从中透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
语种:
中文
展开
“以理制情”与“忠奸对立”——建国初期文学审美结构初探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Chuangzuo yu Pinglun,2008年(2):66-68 ISSN:2095-25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审美结构;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读者;文学形态;阅读文本
摘要: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中国全面铺开,代表着社会主义最高文学形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之一.事实上,在建国后的短短十年时间里确实出现了一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同时也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奇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级斗争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相对陌生一的概念,那么这些作品何以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呢?读者的喜爱恐怕不能仅仅用政治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仔细阅读文本,就不难发现,吸引广大读者的恰好是这些文本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传统审美质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学形态正是建立在中国读者熟悉的传统审美结构之上,并对其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语种:
中文
展开
作家身份转变与文学转型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文艺评论,2008年(2):33-39 ISSN:1003-567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作家身份;文学转型;身份转变;建国初期;内在结构;中间道路;西方化;价值观冲突
摘要:
<正>如果说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转型是中国文学的西方化过程,那么,建国初期实现的第二次转型则与之相反,它走的是一条"非西方化"的道路。对于建国初期文学来说,冷战不只是外在的背景,而且是内在的结构。这种内在结构所体现的是二元对立式的价值观冲突:或者资产阶级的,或者无产阶级的,没有中间道路,没有中间地带。文学领域的非西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阶级规训到身份认同——建国初期作家身份的转换与当代文学的生成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2):92-94 ISSN:1003-753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武汉,430072;[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身份;功能;当代文学;生成
摘要:
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生成于对西方资产阶级道路的清理过程中。它的生成与定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排除中间状态的过程。本文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建国后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转换。作家身份变化的实质就是作家的"非西方化",它表现为作家身份的体制化、作家思想的规范化以及作家文化品格的去西方化。在作家身份的规约下,当代文学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被逐一清理掉。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中国形象”与《创业史》的“真实性”论争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语文学刊(教育版),2008年(08):100-101 ISSN:1672-861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真实性;新中国形象;文学规范
摘要:
《创业史》发表后引发了一场关于"真实性"的论争,这场论争最终以梁生宝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反映了本质真实为结论而告终。建国后,基于对世界格局两极对立化的认知,构建一个"新中国形象"成为当代文学的首要任务。所谓的"真实性"自然要为这一宗旨服务。因此,国家对阶级关系的认定成了是否合乎"真实"的唯一标准。
语种:
中文
展开
当代作家身份的体制化与文学转型——以丁玲为例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1(3):23-26 ISSN:1674-531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作家身份;体制化;转型;丁玲
摘要:
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意味着由新型国家限定的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当代作家的身份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干部”、“文艺官员”或“文艺战士”的身份。双重身份决定了作家必须调谐由此带来的矛盾,而调谐器正是国家所认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论文将以丁玲为例,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身份的体制化对作家进行规约。
语种:
中文
展开
“真实性”与个体情感的阶级置换——以建国初期对文学作品中个体情感的批判为中心
作者:
戚学英
期刊:
江汉论坛,2008年(3):121-124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戚学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真实性;个体情感;阶级性
摘要:
现实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真实性".建国初期文艺批评将其热情倾注于"真实性"之上,从根子上说,是要求作家"写本质",即写出"阶级性"来.国家对阶级关系的认定成了是否合乎"真实"的唯一标准.在对现实生活中无法为阶级性所驯化的情感的处置上,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不仅依据阶级的等级将道德情感进行等级化,更进一步将情感、欲望进行分置.任何情感及欲望都必须为阶级性所驯化,纳入阶级结构之中,直至把非阶级性的情感打扫得干干净净.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