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科普类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TAM和VAM模型的理论视角
作者:
王培培;陈海涛;张勇军
期刊:
科技传播,2023年15(2):78-84 ISSN:1674-670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科技报社;[张勇军; 王培培] 华中师范大学;[陈海涛] 武汉科技报
关键词:
科普知识;付费意愿;用户;TAM模型;VAM模型
摘要:
基于TAM和VAM模型的理论视角,根据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特点和用户体验,建构影响用户科普知识付费意愿的研究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用户科普类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或是目前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的主要用户,内容生态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费用、人际影响均可以显著正向影响付费意愿;感知风险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平台信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感知有用性在内容生态与付费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科普平台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坚持"内容为王",构建精准科普知识需求适配机制;制定合理化、差异化的定价机制;线上线下联动,建立分散式传播体系.文章丰富了关于科普类知识付费的研究文献,为优化科普知识付费产品运营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民国边疆杂志的民族观念探微——以《边事研究》月刊为例
作者:
韩翠玉
期刊:
文史杂志,2023年224(02):91-95 ISSN:1003-6903
作者机构:
[韩翠玉]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边疆杂志;民族观念;《边事研究》
摘要: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的第二个边疆研究高潮中,《边事研究》月刊应运而生.该刊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密切,是从学术视角出发研究民族观念的代表.《边事研究》中民族观念的流变经历了民族国家观念的萌芽、民族国家观念的深入发展、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定型这一过程,而这一流变过程与国民党的抗战观念及策略息息相关.这不仅为我们认识民国边事提供了丰富史料,也为当下我国识边治边提供了借鉴.
语种:
中文
展开
帐篷里的远方: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兴起的文化透视
作者:
孙志鹏;徐锦秀
期刊:
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CSSCIAMI(06):103-111 ISSN:1002-993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徐锦秀]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孙志鹏]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dkj&>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青年文化;"精致露营";符号消费
摘要: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语种:
中文
展开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市场期待研究——基于789,311则市场招聘大数据的分析
作者:
王然;李逸尧;严利华;杨航苏;王诗月
期刊:
新闻大学,2023年CSSCIAMI(06):101-115+120-121 ISSN:1006-1460
作者机构:
[王然; 李逸尧; 王诗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严利华; 杨航苏]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就业市场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进展而言,尚缺乏对其能力结构的系统考察和量化评估。因此,结合岗位胜任力理论和市场需求,本文尝试构建了一套多层级、细粒度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考评体系,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通过789,311则网络招聘广告,实现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精准画像,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拟像时代的口语文化传播:对淘宝直播间的考察
作者:
陈俊峰;许永超
期刊:
青年记者,2023年AMI(8):59-61 ISSN:1002-2759
作者机构:
[陈俊峰; 许永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购物直播;表演;口语文化;次生口语;口语传播
摘要:
本文依据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分析了在购物直播的超现实空间里口语传播的表演性,归纳了口语传播的特点。文章认为,直播间虽然是视觉空间,但次生口语文化也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偏向,因为听觉从本质上就与人类的社会性相联、口语在推销中更...展开更多 本文依据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分析了在购物直播的超现实空间里口语传播的表演性,归纳了口语传播的特点。文章认为,直播间虽然是视觉空间,但次生口语文化也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偏向,因为听觉从本质上就与人类的社会性相联、口语在推销中更擅长突出产品意义、直播凸显了听觉的陪伴功能。直播间符号及数字信号取代真实的过程中,口语带来了对抗思考、对抗真实自我、营造幻象的后果。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被遗忘的“废墟”:数字垃圾的生产及社会化影响
作者:
梁珈绮;黄怡宁
期刊:
青年记者,2023年(01):53-55 ISSN:1002-2759
作者机构:
[梁珈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怡宁]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数字垃圾;加速社会;数字污染;数字监视
摘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庞大的数字垃圾景观应运而生。本研究基于数字物质主义,探究数字垃圾的生产逻辑、媒介属性及潜在社会化影响。作为媒介物,数字垃圾具有永恒性、后台性和象征性三重特征,其看似洁净的表象背后暗藏危机,包括数字污染、数字监视及社会失序。
语种:
中文
展开
“北上”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美学与文化影响
作者:
钟瀚声;张燕
期刊:
电影评介,2023年(13):1-6 ISSN:1002-6916
作者机构:
[钟瀚声]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wdkj&>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
摘要:
<正>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化,中国电影市场不断繁荣发展,中国电影的产量与品质也随之稳步提升,不仅逐渐能够在市场上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更孕育出一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类型电影叙事美学的“新主流电影”,形成近年来中国主流电影的一股汹涌浪潮。在此过程中,一批“北上”的中国香港影人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以下简称CEPA)在2004年初实施后,中国香港影人进入内地的门槛大为降低。在此背景下,徐克、陈可辛、许鞍华、林超贤、
语种:
中文
展开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科普自媒体与用户的互动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作者:
李思源;陈金枝
期刊:
新闻前哨,2023年(7):17-19 ISSN:1003-282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科技报社;[陈金枝] 武汉科技报;[李思源]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自媒体;科普;用户;无穷小亮
摘要:
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普及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科普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借助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科普自媒体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与仪式建构,为当下媒体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科普自媒体通过随机的"自然仪式"与程式化的"正式仪式"两种策略的融合运用,能够有效调动用户的情感能量,形成以求真求知为共同道德准则的团结集体,实现完整有效的仪式构建.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科幻电影中的能源书写
作者:
彭涛;刘逸飞
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9(3):40-45 ISSN:1673-5595
作者机构:
[彭涛; 刘逸飞]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能源崇拜;环境主义;科学人文主义;硬科幻
摘要:
中国科幻电影,在工业体系建设和科幻思维开拓上还有一定的不足,而于能源对象的表现上却显现出较为清晰的历时逻辑。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现代化建设初期,支撑多方面生产发展的能源,为文艺创作者畅想美好未来提供了通道;受20世纪90年代...展开更多 中国科幻电影,在工业体系建设和科幻思维开拓上还有一定的不足,而于能源对象的表现上却显现出较为清晰的历时逻辑。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现代化建设初期,支撑多方面生产发展的能源,为文艺创作者畅想美好未来提供了通道;受20世纪90年代的环保热潮影响,破坏生态的能源加工厂,一度成为批判话语聚焦的对象;进入21世纪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电影传递科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现实基础。尽管银幕上能源符号的社会所指不断变迁,然而电影呈现能源的思维倾向还是颇为单一,这揭示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乏力的部分原因,未来的国产科幻作品势必呼唤更多批判性思考的加入。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经济形象的全球塑造及其现实影响——基于70个中国主要贸易国的实证研究
作者:
周莉;范天汝
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45(3):74-83 ISSN:1007-8770
作者机构:
[周莉; 范天汝]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经济形象;国家能力;距离;直接投资
摘要: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经济信息因其公共性与客观性更易成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中国经济形象也由之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考量。对70个中国主要贸易国的涉华经济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塑造了不断扩张且充满风险的中国经济形象;从本质...展开更多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经济信息因其公共性与客观性更易成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中国经济形象也由之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考量。对70个中国主要贸易国的涉华经济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塑造了不断扩张且充满风险的中国经济形象;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双重视角考察其塑造机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与他国的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国际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显著因素;进一步探索中国经济形象的现实影响,发现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有效提升了该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其影响受到报道褒贬度的负向调节。国际媒体建构了对中国经济封闭而同质的想象空间,从而造成了在中国经济形象的传播链条中存在“发展悖论”“物理和心理距离悖论”及“声誉内部替代悖论”等多重张力,以此引发对国家形象可供性的多维反思。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自主原则的退让:网络时代文学期刊风格的转向
作者:
吴志远;何锡章
期刊:
江汉论坛,2023年CSSCIAMI(04):69-75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吴志远]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自媒体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何锡章] 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
网络时代;自主原则;文学期刊;风格;转向
摘要:
作为最古老的纸媒类型之一,文学期刊在网络时代的境遇要稍好于报纸和消费类期刊,但也因受到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而日益边缘化。我们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依据生态同形理论筛选出十本代表性文学期刊,以其风格特征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其在审美理想倾向、体裁选择、栏目组配以及语言风格这些原本自主控制的领域受网络冲击的程度以及调整情况。研究发现,代表性文学期刊在审美理想倾向上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在小说体裁选择上扬“长”避“短”;在栏目组配上出现“两极分化”;在语言风格上日渐网络化。通过影响文学期刊次场域内行动者的“惯习”,作为外部力量的网络媒体间接实现了对文学期刊较自主领域的干预。
语种:
中文
展开
科学传播范式变迁下专家信任危机的重新审视
作者:
张勇军;陈海涛
期刊:
科技传播,2023年15(1):66-73 ISSN:1674-6708
作者机构:
[张勇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科学传播产业研究院;武汉市科技馆;[陈海涛] 武汉科学技术馆
关键词:
科学传播;范式变迁;专家信任危机;重新审视
摘要:
从科学传播范式变迁的视角切入,结合科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理论进行跨学科的探讨.一是本体论层面,对专家信任进行3个维度的细分:认知层面的专业信任、伦理层面的道德信任、沟通层面的情感信任;二是认识论层面,专家信任危机有其危害一面,但也有其合理一面,接受公众"非专家知识"的质疑和监督,有利于专家保持谨慎、开放的态度,并在重大科学决策中倾听公众的声音;三是方法论层面,研究专家信任危机变单一归因为多元化剖析,它与专家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沟通技巧有关,也与后现代社会思潮、后真相时代"情感米姆"建构的媒介文化景观、后学院的科研体制等外部因素有关.
语种:
中文
展开
产教融合背景下广电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
王丽;李轩晨
期刊:
决策与信息,2023年(7):78-89 ISSN:1002-8129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李轩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传播与社会学院,英国伦敦WC2R 2LS;[王丽]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媒体融合;传媒产业转型;产教融合;全媒体人才;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新媒体;大学生就业
摘要:
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的供给侧提出了全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作为一种融合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全媒体时代技术快速融入内容生产与传...展开更多 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的供给侧提出了全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作为一种融合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全媒体时代技术快速融入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平台运营与管理、媒体生态发展的产业变革的一种有效回应。近年来,部分高校逐步开始尝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具体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但是课程设置与实践需求的矛盾、师资建设与能力需求的矛盾、培养单一与多元化需求的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产教融合机制的设计需要寻找产教系统的耦合点,从协同论的角度出发,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和交互方式,建立和完善“媒校共建”机制、就业服务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促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满足传媒产业的人才诉求。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仪式观视域下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韩翠玉
期刊:
传媒论坛,2023年6(13):85-87 ISSN:2096-5079
作者机构:
[韩翠玉]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仪式观;跨文化传播;提升路径
摘要:
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主要面临宣传意味过浓、未能打造具有强大话语权的跨文化传播体系、西方国家的污名化等难题。这就需要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基于共享理念,由传播的“传递观”转向传播的“仪式观”,通过借力“第三文化人”、去他者化共享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语境策划故事性“媒介事件”、以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等路径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语种:
中文
展开
用户分享视角下科普内容"出圈"路径
作者:
胡贤淑;黄雅芸
期刊:
新闻前哨,2023年(7):13-16 ISSN:1003-282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知音传媒集团;[胡贤淑] 华中师范大学;[黄雅芸] 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科普内容;分享行为;扎根理论;出圈
摘要:
如何使科普内容发挥更大的信息传播价值?本文使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数据,按照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用户分享科普内容的影响因素,构建用户分享科普内容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归纳出影响用户分享行为的4个主要因素(信息因素、个人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向科普内容发布者提出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粉丝公益传播中的时空套利与“数据人”异化:数据主义批判的视角
作者:
黄月琴;黄宪成
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30(07):55-74+127 ISSN:1005-2577
作者机构:
[黄月琴; 黄宪成]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明星-粉丝参与公益传播在网络平台日益突出。论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一项具体的议题实践进行检视,发现粉丝公益传播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以赋权为表象的流量生产实践,包含多种数据套利策略。粉丝群体积极利用“时机”搭建与弱势群体议题的数据关系,通过话题嵌套、主题置换和数据灌水等方式,将多个数字公益空间改造为偶像数据空间,形成“时空套利”策略。粉丝公益话语亦缺乏实质性的支持性传播维度。在这个过程中,弱势群体被提取了多重资源,并被简化为数据生产的“原材料”。粉丝公益传播导向悖反性的“数据不公正”结果,并促使数据殖民链从粉丝层面延伸到弱势群体。论文提出应提高对日常生活与时空资源的敏感性,克服数据本位,建设一个合乎正义的编码良好的数字化社会。
语种:
中文
展开
国家叙事与人民情怀:领导人回信的政治话语表达及功能——以习近平的90封回信(2012—2022)为例
作者:
孙志鹏;强月新
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45(04):1-9 ISSN:1007-877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强月新]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志鹏]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dkj&>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书信这一传播途径,并通过常态性回信同国内外各界人士进行互动交流。领导人回信具有国家叙事与人民情怀紧密结合的政治话语内涵。其平实的政治文本书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具有隽永深邃的话语主题、旁征博引的互文性话语以及通俗化表达的话语修辞等政治话语表征。以特定情境中的政治语境营造、象征符号中的政治隐喻传递、互动空间中的政治仪式搭建实现政治功能。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视觉传播的研究源起、学术进路与知识谱系(1986-2022)
作者:
张振宇;王然
期刊:
国际新闻界,2023年45(01):84-105 ISSN:1002-5685
作者机构:
[张振宇]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关键词:
视觉传播;知识社会学;知识图谱;知识谱系学
摘要:
本文试图综合不同的知识研究方法,依次探讨中国的视觉传播研究“如何发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有哪些发现?”:首先,在知识社会学视角下,追溯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起源问题,分析其产生于新闻摄影与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的深层原因,及其从策论研究到理论建构的早期历程;其次,基于文献计量学路径,梳理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核心问题域在媒介形态演进中的变与不变,以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文化学等不同学科所生产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继而,借助知识谱系学思路,从本体和方法两个维度勾勒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树;最终,基于上述探讨总结现有研究的得失,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学理启示。
语种:
中文
展开
数据叙事:调查类数据新闻影响力提高的策略
作者:
骆梦丽
期刊:
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44(01):17-19 ISSN:1006-5628
作者机构:
[骆梦丽]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调查类数据新闻;叙事学;影响力
摘要:
新闻叙事作为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新闻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调查类数据新闻报道依托于数据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容易被受众所信任。当前,大数据被引入新闻生产理论和实践中,新闻记者开始用数据讲述新闻故事,新闻媒体开始重视数据间的关系,数据新闻逐步得到国内外媒体的重视。因此,新闻媒体加强调查类数据新闻叙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重要一环。本文借用叙事学理论,对调查类数据新闻的叙事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调查类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实证分析
作者:
骆梦丽;陈金枝
期刊:
科普研究,2023年18(2):64-73+82+113-114 ISSN:1673-8357
作者机构:
[骆梦丽]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4300791;[陈金枝] 武汉科技报社, 武汉4300792
关键词: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TAM;持续使用意愿
摘要:
以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聚焦感知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成本、外部环境、持续使用意愿等维度,构建用户对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探究影响用户持续接受...展开更多 以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聚焦感知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成本、外部环境、持续使用意愿等维度,构建用户对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探究影响用户持续接受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科学知识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学历、人口等统计学变量后,感知心理、外部环境和满意度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成本对用户持续使用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没有预期的负向影响,但对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根据假设检验分析结果,提出科普类微信公众号要以内容链接为基础,调整晦涩语言风格,增添科普信息呈现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以符合当前社会传播话语体系进行信息传递,降低用户成本,适时调整运营思维,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转向。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