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ical Choice and the Loss of Ego in Symbolic Narrative of Kafka's The Castle
期刊: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2019年3(4):628-639 ISSN:2520-4920
作者机构:
[Juan, Du] 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Juan, Du]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anxiety;ethical choice;sexual power;The Castle
摘要:
Observing the metaphor of hometown and being lost in Kafka's The Castle, we can know that the novel is based on Kafka's yearning and fear for family and gender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e castle became a abstract generalization of sexual relationship. K.’s pursuit of castle was associated with Kafka's longing for an ideal family and the fear of women's power desire. Nevertheless, Kafka had covered his own creative intentions, which makes The Castle a modern realistic fable of self loss in anxiety thus becoming a classic work with the value of universality.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语种:
中文
展开
虚假的荣誉:菲尔丁小说的道德批判与伦理含混
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2018年40(6):92-102 ISSN:1003-7519
通讯作者:
Du, J.
作者机构:
[杜娟]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通讯机构:
[Du, J.] S;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荣誉;虚假性;道德批判;伦理含混
摘要:
亨利·菲尔丁小说伦理结构的设定受古典文学影响颇深,他在小说里采用的伦理结构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浪汉小说,同时也借鉴了古典史诗的漫游结构。正是这种脱胎于古典史诗与传奇结构样式的故事,使菲尔丁小说中的道德英雄面临了爱情与荣誉的双重冒险。菲尔丁不仅借助故事情节微弱回应了爱情与荣誉两难的母题,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不正确的荣誉观会造成爱情观的扭曲、伦理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欲望的不当追求。与伪善相比,虚荣是普通人都有的人性弱点,连道德英雄都难以免俗,其危害性也难以被世人所认知。为了实现小说的道德批判功能,菲尔丁强调了荣誉与其衍生物——名誉、声誉之间的区别,同时并不完全否定顾惜名誉的世俗观点,从而也造成了一定的伦理含混。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脑文本谈起——聂珍钊教授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
期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8年(01):1-1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脑文本;文学起源;伦理选择;教诲功能
摘要:
中秋夜,难得约到聂珍钊教授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聂教授在访谈中主要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问题做了细致的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坚持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的同时,强调对文学本体(即文学文本)的研究。脑文本的提出主要是要回答文学起源和文学定义的问题。回顾自己的研究心路,聂教授觉得他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影响,但其核心理论伦理选择又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发展和超越。聂教授认为道德教诲是文学的唯一功能,美离开善也就不成其美,美育的根本目的仍是说教。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研究方法论,目的就在于挖掘文学文本的教诲价值,从而指导读者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和伦理选择。
语种:
中文
展开
滑稽戏拟:《约瑟夫·安德鲁斯》中的反帕梅拉因素
期刊: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3(3):1-7 ISSN:1009-950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杜鹃]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滑稽戏拟;《约瑟夫·安德鲁斯》;反帕梅拉
摘要:
菲尔丁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历程》与之前他写过的《莎梅拉》相比,在形式技巧上更加成熟,但构思的出发点依旧是反帕梅拉的,滑稽戏拟仍是菲尔丁的创作初衷。因此从人物关系设定及人物形象对比中全方位分析《约瑟夫·安德鲁斯》与《帕梅拉》的创作关联,可以看出:反帕梅拉的创作冲动乃是菲尔丁小说道德建构的逻辑起点。
语种:
中文
展开
同情的误导:论菲尔丁小说伦理的模糊性
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2016年38(5):78-85 ISSN:1003-7519
作者机构:
[Du Juan] 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Du Juan]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同情;误导性;菲尔丁;道德情感哲学
摘要:
当菲尔丁的小说以其结构的精妙、意识明确的说教赢得读者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其实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潜结构包容了诸多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异质成分。同情即是这样一种带有矛盾性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同情从本质上是善的,可以催生助人善行,也是世俗意义上善良者区分于恶人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同情心又会遮蔽事物的本来面貌,让发生者产生不合理的推断,从而影响人物的伦理选择。菲尔丁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因同情导致的善行和道德瑕疵并存的状态显现出作者对于同情这一道德情感的矛盾态度,总体上仍反映出菲尔丁对于18世纪道德情感哲学思想的认同。
语种:
中文
展开
滑稽模仿与自然道德——论拜伦《唐璜》的伦理结构及伦理理想
期刊:
华中学术 ,2015年(01):87-9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唐璜》;史诗传统;滑稽模仿;自然道德
摘要:
拜伦的《唐璜》采用对史诗的滑稽模仿这一文体样式,对传统史诗的人物形象、主题、叙事方式、语言、风格进行了嘲讽,也通过两个主角的思想、活动全方位抨击了传统世俗道德的虚伪。从伦理结构角度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思想构成外层伦理结构,是诗歌伦理的情感线,"我"的含沙射影、嬉笑怒骂提供读者各种伦理暗示,以获得道德教训;唐璜的活动构成内层伦理结构,是诗歌伦理的行动线,不仅牵引"我"关注的目光,更承担着伦理重建的任务。拜伦通过以唐璜为主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宣扬了与社会文明相对立的自然道德,以此传达了他的伦理理想。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伦理身份之谜
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2(3):53-57 ISSN:1001-4799
作者机构:
[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身份之谜;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唯道德论
摘要:
亨利·菲尔丁对人物身份之谜的设置,既体现了他所受传奇文学叙述模式的影响,也充分传达出作家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持久关注。他笔下的身份之谜既是为了突出道德品行对于人物成长的决定性价值,也是出于思考社会伦理和建构家庭伦理的需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小说中,菲尔丁颠覆了高贵出身与高贵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一个唯道德论者。同时,菲尔丁也对传奇的乱伦事件进行了现实改写,将造神功能转化为身份问题带来的道德警示,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道德内涵。
语种:
中文
展开
菲尔丁小说中道德的经济考量与财富伦理
期刊:
华中学术 ,2013年(01):148-15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伦理叙事;经济考量;以利效义
摘要:
菲尔丁小说中道德的经济考量,其实就是基于现实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一种伦理叙事;菲尔丁借由这一伦理叙事,充分讨论了自私与自利、“义”与“利”等富有争论性的问题.应该说,充分考虑但又不过度强调美德有报的现实物质收益,不仅可以补正人们对于财产的偏执看法,而且亦能唤起18世纪读者对于美德修养的真心向往.事实上,在考量人们的道德行为时,菲尔丁之所以将财产问题放到一个醒目地位,主要还是出于反映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的需要.更具体地说,菲尔丁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倘若人们能以仁善之心面对财产问题,使之服务于个人的道德完善,那么就会成为高尚美德形成的有效助推器.由此看来,虽然菲尔丁美德有报的伦理思想看似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但因其在义利之辩中强调了以利效义的道德观,故而仍与他最为关注的伦理正义问题并行不悖.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共同体”与“文学谱系学”
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 ,2011年(2):109-113 ISSN:1002-3976
作者机构:
[叶立文] 武汉大学文学院;[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本质主义;知识共同体;文学谱系学;学科合法性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存在着一个以本质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文学谱系学为方法论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通过对文学史史料的“组织”与“分配”,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中构筑起一个相对自足和稳定的文学谱系,并以评论、专著和教材的形式重构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个知识共同体却因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现代性焦虑,在建构文学史神话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迷思。
语种:
中文
展开
性格悖论与道德选择——论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女性解救者形象
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33(1):54-60 ISSN:1003-7519
作者机构:
[Du Juan] Cent China Normal Univ, Humanities Sch,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Du Juan] Yale Univ, Dept English, New Haven, CT 06520 USA.
通讯机构:
[Du Juan] Y;Yale Univ, Dept English, New Haven, CT 06520 USA.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性格悖论;道德选择;女性解放者;英国文学研究
摘要:
在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中,女性人物主要以男性主人公的解救者形象出现。她们不仅纯洁美丽、道德高尚,而且还以恩主的身份促进了男性英雄的道德成长。论文即从探讨菲尔丁小说中女性解救者的人物形象出发,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在具体伦理处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选择,试图揭示那些被女性解救者的主动行为所遮蔽的被动动机,进而就这一复杂的性格悖论展开讨论。如果就作家对女性人物的书写方式而言,菲尔丁笔下女性解救者形象的性格悖论特征,其实能够折射出作家真正的叙事意图,即菲尔丁塑造这些女主人公的道德英雄形象,并非是为了突出她们高于男主人公的道德优势,而是通过强调其帮助男性成长的功能性价值,描画男性英雄美德有报的命运结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女性人物性格悖论的描写,菲尔丁大大突破了此前传奇文学常见的女性书写方式,并在考量女性人物具体道德处境的基础上,表达了反映现实和为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
期刊:
世界文学评论 ,2010年(01):288-289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娟;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伦理叙事;菲尔丁;小说家;亨利;英国文学史;现实主义传统;社会问题;创造性转换
语种:
中文
展开
意识的迷宫:伍尔夫作品的现象学美学意义
期刊:
世界文学评论 ,2010年(02):70-7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象学;美学意义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与现象学的基本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她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现象学美学意义,其一方面源于日常生活淡出、人物心理居主导;另一方面源于作家隐退、读者上场。伍尔夫的作品是如何发挥现象学美学意义的呢?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隐在的读者\"的存在。其次,\"熟悉的事物\"为读者参与交流提供了前提。再次,\"空白\"给读者带来认知上的挑战性,让读者参与本文故事的构成活动。
语种:
中文
展开
Ethical Authority and Religious Salvation: The Images of Intimate Friends in Henry Fielding's Novels
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31(1):16-23 ISSN:1003-7519
作者机构:
[Juan, Du] Cent China Normal Univ,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Juan, Du]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密友形象;伦理权威;宗教救赎
摘要:
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密友形象,不论是<约瑟夫·安德鲁斯>中的亚当斯牧师、<汤姆·琼斯>中的奥尔华绥先生,还是<阿米莉亚>中的哈里森博士,都凭借其高尚的个人道德引导着主人公的道德完善..这些形象的塑造其实暗含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意图:一是通过对他们多重身份的描写,揭示出密友形象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体系.而主人公被他们重新接纳的情节线索,则寓示了主人公美德有报的命运结局,即个人道德的社会认同.二是通过集中描写密友形象的道德状况,展示了美德在现实中软弱无力的际遇.在此基础上,作家提出了宗教对于人们道德困境的救赎功能.而他对宗教和道德关系的思考,则充分显示出菲尔丁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辩证思维.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菲尔丁小说中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
期刊: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9年62(04):454-458 ISSN:2096-5443
作者机构:
[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美德有报;合理利己主义
摘要:
作为一位富有道德诉求的小说家,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和《阿米莉亚》三部主要小说中明确提出了\"美德有报\"的伦理思想,其中蕴涵的道德奖励意味,深刻反映了这一思想所具有的利己主义特征。与注重观念推演的伦理学家不同的是,菲尔丁充分关注利己主义道德行为展开的具体情境:他强调主人公的仁善动机源于自然的感性冲动,并通过助人美德客观效果的讲述,提出了助人才能助己、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相结合的基本模式。而其中有关强调情感而非物质的现实报偿及荣誉问题的描写,也充分反映了菲尔丁为主人公道德成长寻求价值回馈的叙事意图。
语种:
中文
展开
亨利·菲尔丁小说研究
项目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项目批准号:
09CWW009
立项时间:
2009-06-04
项目类别:
青年项目
项目来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展开
人与自然的混响——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生态主义解读
作者机构:
[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会议名称:
2008文学与环境武汉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8-11-08
会议地点:
中国湖北武汉
关键词:
《海浪》;自然;自我;生态整体观
摘要:
从生态主义批评视角考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便可发现她从人性角度肯定了自然的重要性,体现了某些朦胧的生态意识。相对于她早期作品中对妨害自然和人性的行为的批评,《海浪》主要通过海浪构建的自然处所、人物意识与自然的融合建设性地表达了一种生态整体观念的理想,研习自然与认识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同一主题。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生态意识的出发点虽是人性,但与人类中心主义有别。出于呵护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语种:
中文
展开
辩证中求发展——论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
期刊:
世界文学评论 ,2008年(01):216-22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当代性;本土性;针对性
摘要: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如何认识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重塑外国文学的教育理念,业已成为推进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由于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高校教师,应该清醒意识到外国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即外国文学教学的当代性、本土性和针对性这三个特点,从而真正发挥外国文学自身的学科特性,实践教书育人的基本理念。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的人性观
期刊: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24(1):45-47 ISSN:1673-049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人性
摘要:
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本文认为作品的主旨和隐性结构就在于表现人性,基于此,菲尔丁不仅塑造了—个真实丰富的主人公形象,并对当时某些似是而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原则提出了讨论,表明了小说的道德主题。
语种:
中文
展开
Garcia Marquez's dissemination in the early new period in China
作者:
Du Juan
* ( 杜娟 ) ;Ye Liwen
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29(5):162-169 ISSN:1003-7519
作者机构:
[Du Juan] 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Ye Liwen] Wuhan Univ, Sch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Wuhan 430072,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Du Juan]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Sch Literature, Wuhan 430079,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加西亚·马尔克斯;政治正确;新现实主义;民族身份
摘要:
本文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新时期初中国大陆的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传播策略的考察,具体阐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历史。其中对中国知识分子传播目的与阐释方式的研究,不仅可见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大陆的合法化进程,亦能反映出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对传播过程的权力制约。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W.S.默温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从诗歌主体的言说困境谈起
作者机构:
[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会议名称: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7-07-21
会议地点:
中国湖北武汉
关键词:
W.S.默温;言说困境;深层意象;自然;主体性
摘要:
W.S.默温早期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言说方式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诗歌语言确定性的怀疑和对语言陈规的否定。为此,从传统脱胎而来的"深层意象"成为默温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言说手段和承载方式。本文主要以默温诗中大量的自然意象为例,指明默温诗歌意象既与传统的象征、隐喻有相通之处,也更注重意象并置和错位的层次感,带有很大程度的无意识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默温诗歌充斥着大量意象的同时,叙述者的身份和主体意识却被模糊化了。这实质上与默温追求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相关:一方面自然意象是一种缩略暗示,用"疏离"、"空缺"参与了人的存在主义生存体验。另一方面,这也是自然意象的无意识色彩所带来的。默温力图表示自然意象与主体精神在无意识领域内的沟通和认同,从而导致主体隐匿在自然物象之后,人类形象在诗中的不完全在场或缺场。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