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成长的要素、机制与格局——基于政治生态学角度的国家成长理论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学术月刊 ,2020年52(09):74-83 ISSN:0439-804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9;[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国家成长;要素;动力机制;现代国家
摘要: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回归国家”的研究中,“国家成长”是一个新兴的主题,它意味着国家理论在方法论和理论上的双重创新.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国家成长首先表现为国家要素的成长.国家成长的要素分为基本要素、组织要素和成长机制.基本要素确立国家;伴随着基本要素发育的是组织要素成长,是国家调整期的主要表现,发育成型则意味着国家进入稳定期;成长机制萌发并逐渐成为政治生活的主流,国家成长进入成熟期.在国家成长的不同时期,源动力均来自社会,所以国家-社会关系机制在国家成长中最为重要.社会形态及发展进程不同,国家与社会的结合方式也就不同,国家成长呈现出非均衡的格局.国家成长理论的提出既是对已有国家理论的挑战,同时也拓展了国家研究的逻辑、方法和场域.基于国家成长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特别是在后国家成长时期,社会将进入到一个相互关联的共同体中,目标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语种:
中文
展开
融合共治:非户籍人口融入基层治理——基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实证研究
作者:
刘燕;刘金海
期刊: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03):56-60 ISSN:1671-715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刘金海; 刘燕]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非户籍人口;融合共治;基层治理
摘要:
在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下,佛山市南海区通过融合共治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了非户籍人口由"政治边缘人"到"分享者",到"参与者",最后成为"管理者"的转变,让非户籍人口成功融入了基层治理。相比于自我管理、政府管理、参与式治理三种模式,融合共治方式下的非户籍人口的融入度最高。但是,实践中仍需进一步对融入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非户籍人口进行增能、赋权,加强对非户籍人口的制度和利益保障,推进非户籍人口管理者的专职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农村治理70年:两大目标与逻辑演进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58(6):45-52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中国农村;农民主体;治理体系;治理组织;三治结合
摘要:
70年前,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了中国农村治理的两大目标:一是将农民从政治客体转变为政治主体,二是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土地改革至人民公社终结,这两大目标随着国家治理进程的变化而变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依次呈现出不同的结合格局,有此消彼长之势,使得中国的农村治理曲折前行.直到农村体制改革才改变了这一趋势,农民成为了农村政治生活的主体,村民自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制度基础,农村治理开始进入法制化和民主化轨道,朝着农村治理的现代化方向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三治结合,确立了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与此对应,农民作为政治生活主体与治理过程客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保障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权利和主体作用,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在理论上探索;如何实现农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有机衔接,加强农村治理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机制的有机协调,也有待于继续关注和探讨.
语种:
中文
展开
传统中国农民的观念取向:双重性及统一
作者:
刘金海;杨晓丽
期刊:
学习与探索 ,2019年(3):55-63 ISSN:1002-462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武汉,430079;[刘金海; 杨晓丽]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传统中国农民;观念取向;双重性;矛盾性;统一性;圈层化
摘要:
在影响传统中国农民观念取向的因素中,小农经济、血缘关系和地缘社区等作为最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社会影响都表现出双重性特征,这使得深受其影响的传统中国农民的观念也表现出双重性特征,如保守性和革命性、家族主义与自我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并由此形成了常态与非常态、共同体与个体性、普遍性与例外性的统一。这种双重性特征又导致了传统中国农民观念取向的双重圈层化格局,各层之间分别以对应、转化和结合等方式表现出来。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既有利于对已有研究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也有助于深化认识传统中国的农民及其观念取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未来治理——基于“社会结构–精神方式”分析路径
作者:
鲁小亚;刘金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2019年(3):61-69 ISSN:1000-6389
作者机构:
[鲁小亚;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农民精神文化;社会结构;互动逻辑;决定因素;乡村振兴
摘要: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一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村民自治实践创新30年:有效治理的视角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政治学研究 ,2018年(6):67-77 ISSN:1000-3355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有效治理;运行机制
摘要: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30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四个民主和自治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村民自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对村民自治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村民自治实践机制方面.正因如此,村民自治不能仅限于自治实践,应扩展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之中.从有效治理角度审视30多年来的村民自治创新实践特别是运行机制创新,成绩斐然,在保障性、表达性、决策性、制约性、协调性和协同性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但一些机制有待发展和建设,一些机制如动力性机制非常缺乏.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研究方面虽然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整体来看仍然局限于治理的某个方面,主要是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且主要以村民自治有效实现为目标.为此,我们既要继续关注现实中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也要从国家治理和有效治理角度继续探讨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及实现形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民行为研究:“关系–行为”范式的探讨及发展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2018年(5):126-142 ISSN:1006-4583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农民行为;分析范式;“关系–行为”范式
摘要:
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有多种.研究者因学科基础和关注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关系—行为”范式在解释传统中国农民的社会行为时更有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及现阶段农民关系的变化,发掘和拓展范式中“关系”的内涵,可以实现“关系—行为”分析范式从微观、社会领域到宏观、整体格局的转变.对中国农民行为历史的分析表明,“关系—行为”范式依次表现为三个次级范式:“社会关系—行为”范式、“政治关系—行为”范式和“经济关系—行为”范式.现阶段,农民的关系及行为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关系—行为”范式亦将随之改变.
语种:
中文
展开
关于土地改革动员逻辑的再思考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中共党史研究 ,2017年(9):79-86 ISSN:1003-3815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土地改革;动员逻辑;农民群众
摘要:
<正>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作为一场社会性的革命,民众参与是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动员农民群众,把他们引导到社会革命的道路上来,就成为土地改革运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笔者通过档案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仍然有必要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动员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语种:
中文
展开
制度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探索与争鸣 ,2016年(9):90-95 ISSN:1004-2229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判断标准;关键点;公共理性
摘要:
在结合制度和现代化含义的基础上,制度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达到了一种最新、最高和最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制度能够促进社会有序、理性地运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制度现代化:一是状态的角度。必须满足三个标准:坚持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观念,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实现制度效益的最大化,制度本身应该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优化状态。二是过程的角度。制度的现代化应该以市场制度为其出发点,以公共理性为其演进和优化的基础。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制度的现代化,继续推进基本制度向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性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政府权力的配置、规范与监督,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法治化,以此来推动制度建设的现代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轧钢 ,2016年(6):67-74 ISSN:1003-9996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模式;多样化
摘要: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宗族对乡村权威及其格局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村庄主要干部的姓氏来源为分析基础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东南学术 ,2016年(1):80-87 ISSN:1008-1569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姓氏;宗族;姓氏结构;权威人物;权威格局
摘要:
一般情况下,农村社会中第一大姓氏成为了村庄权威人物的主要来源,但不可高估,还有些村庄的第一大姓根本没有当选为权威人物;不过,第一大姓成为村庄主要权威人物来源的可能性则要高一些。较大的姓氏也经常性地成为村庄权威人物的来源,但在可能性上仍然低于他们在村庄中的比例构成,在主要位置上的任职率也均低于平均值。而村庄的小姓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在所有位置上的任职率均远远高于平均值。就此而言,宗族确实影响到了村庄的权威格局,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一大姓也只在他们占主导地位的村庄有优势,更有相当部分村庄的权威格局是一种平衡或者均衡的产物,这在那些小姓居多的村庄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个非常显著的事实是,虽然各个村庄的姓氏结构多样变化,但权威格局有朝着主导型和均衡型集中的趋势。
语种:
中文
展开
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基于269个村3675个农民的问卷分析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68-74 ISSN:1008-345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权力;金钱
摘要:
在法律意识方面,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当前我国的法律是公正的,大部分农民认为法律能够保障他们的自身权益,绝大多数农民认为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不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朝着现代法律意识的方向迈进。但是,受一些因素特别是权力和金钱等的影响,少部分或者极少数农民持不同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农村法制建设的道路依然漫长,仍然需要执法者和农民双方的共同努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世纪初中国惠农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
作者:
刘金海;李海金
期刊:
中国农村研究 ,2013年(01):17-29 ISSN:5161-382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9;[刘金海; 李海金]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惠农政策;减贫效应;生存性贫困;生产性贫困;发展性贫困;外部性贫困
摘要:
基于家庭贫困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内在的需求,我们把中国农村贫困的贫困状况分为依次推进的四个方面:基于生存资源缺乏的生存性贫困,基于生产资料不足的生产性贫困,基于脱贫能力不足的发展性贫困,基于脱贫条件供给不足的外部性贫困。与之相对应,新世纪以来中国惠农政策也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保障性的惠农政策,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二类是生产性的惠农政策,主要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直接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第三类是发展性的惠农政策,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第四类是外部性的惠农政策,特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结论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惠农政策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状况总体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项政策的减贫效果各异:从政策绩效的层面看,各项政策都没有实现绩效的最大化,普遍存在减贫效应不足的问题。若要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减贫效应,特别是直接性的减贫效应的话,应该注重第一类政策;而要充分发挥惠农政策间接减贫效应,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话,应该注意第二类政策。基于田野调查和经验研究,我们认为,面向贫困人口的惠农政策调整应有一个次序和侧重点的问题,其思路应为:强化保障性扶贫政策,主攻发展性、外部性扶贫政策,兼顾生产性扶贫政策。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化小农”:含义、特征及发展趋势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学术月刊 ,2013年45(8):12-19 ISSN:0439-8041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小农理论
摘要:
当今中国的小农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与小农本身有直接的关系,但更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及体制、社会结构及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土地均分政策是小农社会化的前提,二元社会体制和城市社会发展进程决定了小农行动单位的二元性及其发展进程,社会结构决定了小农的行动领域及范围,而这些条件的综合性作用导致了小农行为属性的根本性变化.正因如此,我们把"社会化小农"理解为传统小农在后集体化时代自觉融入社会化分工体系之中,受外部因素、社会条件影响并塑造而成的一种小农形态.与传统小农相比,行为的外部性是社会化小农的主要表现,个体的社会化是突出特征,动机的多样性使其经常面临着困境,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则可能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前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小农有可能与社会化生产要素高度融合,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改造,从而向社会化小农的高级阶段发展;也有.-j-~g在放弃生产经营权的前提下蜕变为市民;还有可能成为家庭式农场的经营者,成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现代农民.Great changes have been taken place for Chinese smallholders in nowadays China in relationship with smallholders themselves and the social systems and institutes, social structures and other factors. Among those factors,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land and agrarian equal division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socialization. Dualistic society system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esult in the dualistic character with their development. Social structure decides the smallholder's activities areas. All above integrating factors lead to characteristic change of smallholders' activities. Due to these analy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an understanding of smallholders' socialization, which means during the post-collectivization times, the traditional smallholders are merging into the society system automatically and coming into forms with influences by outer factors and social conditions. Comparing to the present theories, the activities' outer character is the appearance of smallholders' socialization, along with the individual's socialization as an outstanding character. Their diversity of motivation will lead them to a hard situation. The inevitable out-coming is that the maximiz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On the basis of the household-based contracte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ouble-tier management system, the smallholders have the possibilities to deeply merge into the modernized factors, entering into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session. They also have possibilities in quitting operating rights and becoming civil citizens. The third possibility is that they will become family- farmer managers, being modern farmers like thos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语种:
中文
展开
“小农”视角下的法国大革命及历史变迁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 ,2012年(5):129-132 ISSN:1001-4527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小农;小农经济;小农传统;法国大革命
摘要:
从"小农"视角,探讨了小农经济与法国社会结构的关系,分析了农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中世纪以来法国的小农传统不仅直接决定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和性质,更是直接决定了法国近代、现代革命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种:
中文
展开
工作队:当代中国农村工作的特殊组织及形式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12):50-59 ISSN:1003-3815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关键词:
工作队;农村工作;中国共产党
摘要: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一种工作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共向农村派出了各种形式的工作队。由于中共在各个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组建工作队的方式不同,工作队的性质、对象以及工作的内容和重点等也随之改变。历史地看,农村工作队是中共农村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及时地处理了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民非农就业的区域与行业特征研究——基于湖北山村249份问卷的统计分析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 ,2005年(3):63-65 ISSN:1001-4527
作者机构: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非农就业;区域特征;农民就业;就业行业
摘要: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业和经济收入.结论认为,从一个乡村农民非农就业的格局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格局、行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农民的非农就业已经把农村与整个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农村的发展潜力主要不是在山村内部,而应该是在山村外部.
语种:
中文
展开
资本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温州论坛 ,2002年(4):26-3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关键词:
资本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无形资本;人力资本
摘要:
本文认为,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这一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本身不能突破其生产方式、规模、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等障碍,因而,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资本化改造,建立起市场经济理性基础上的以价值形态生产为目的的资本农业。最后,对资本农业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
作者:
刘金海
期刊:
岭南学刊 ,2001年(4):50-53 ISSN:1003-746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乡村社会;家庭承包责任制;集体土地所有制;国家;农民;国家权力;权威格局;乡村政治
摘要: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