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包工头–农民工的关系形态和行动策略——基于某地铁建筑工地的调查
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1):115-120 ISSN:1000-4769
作者机构:
[江立华; 任树正]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家长式庇护;依附;包工头;农民工
摘要:
建筑业包工头和农民工之间存在“家长式庇护”关系.家长式庇护是一种基于先赋社会因素的庇护模式,其中具有情感维度和责任维度.这种庇护行为形塑了建筑工地中劳动控制与反抗的策略.在提供庇护的同时,包工头诉诸隐形的共识性契约,来获得对工人的控制、管理的合法性,而农民工依附于包工头的状态下争夺利益、反抗剥夺时则依赖乡土文化特质的人情法则与原始关系网络.包工头对农民工的庇护是一种维持工地劳动力数量的有效手段,而农民工对包工头的依附,则主要是基于生存理性的考量.
语种:
中文
展开
何以为善:郑杭生慈善社会学思想理论评析
期刊:
社会学评论,2016年4(2):50-58 ISSN:2095-51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江立华;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郑杭生;慈善;慈善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
摘要:
郑杭生对慈善社会学的研究和思考,与他所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中的"论"、"史"、"法"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讲,郑杭生关于"新型现代性"的论述,可启迪我们更新本土慈善发展范式的核心理念和主体关系。而他基于中国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史所总结出来的"善"之四种境界以及慈善转型的命题,则能为我们带来通透的历史体悟与现实认知。另外,郑杭生提出的"以论带史"、"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以及"类型比较"等观点,也有利于弥补当前慈善研究的方法短板。更为重要的是,郑杭生通过筹建和运营基金会,扩展了慈善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边界,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亟须从"行"与"思"两个维度上,继续深化对郑杭生慈善社会学思想的探索,从中不断发掘出实现社会善治的有效途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民工底层叙事:讲述苦难与记叙幸福
期刊:
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2):117-123 ISSN:1002-029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江立华; 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民工;底层叙事;苦难;幸福
摘要:
苦难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农民工的主旋律。通过讲述农民工的苦难,揭示个体苦难的社会根源,从而破除某种个人宿命论,倡导社会性的解决方案。苦难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苦难的消解与幸福的达成,要建构完整、全面的农民工形象,在苦难研究的同时,幸福研究理应成为农民工底层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些被创造出来的改变自身境遇的"文化想象"正是农民工日常幸福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农民工对自身劳动意义甚至是对所遭受苦难意义的理解与阐释,同时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记叙、理解这种"文化想象",得以了解农民工在底层奋斗中超越苦难的坚韧与满足,由此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底层奋斗趋向成功的积极"正能量"。
语种:
中文
展开
个体化变局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脱域”与“风险”
期刊:
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1):49-56 ISSN:1002-9931
作者机构:
[张红霞] 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脱域;个体化;风险
摘要:
身处个体化变局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成为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样态.个体化变局下新生代农民工原有的地域链接、宗族关联、社会关系处于“脱域”状态,在行为逻辑、价值诉求、情感归属等方面呈个体化的新特征.新生代农民工从传统的链接中脱离出来,“为自己而活”,但是却面临着自由选择有限、无制度依存的困境与个体生活模式的风险境遇.这一群体的风险化解需要国家制度保障的支持以及建立农民工组织、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的表达机制的设置.
语种:
中文
展开
老龄化研究的“问题化”与老人福利内卷化
期刊:
探索与争鸣,2016年(1):68-71 ISSN:1004-2229
作者机构:
[陈雯]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会议名称:
东亚福利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
2017-11-17
会议地点:
厦门
会议论文集名称:
东亚福利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键词:
老龄化;问题化;老年歧视;福利内卷化;社会政策
摘要:
目前,学术研究中呈现出"问题化"的倾向。这种问题化的倾向不仅催生了社会媒体对老龄化的负面表达,更引起人们对老龄化现象的恐惧,甚至是对老年人的反感与歧视。这种情况容易使未来我国的老人福利事业,可能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趋势。当下,应该回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改善与提高老年福利、解决老龄化问题。不能单从对问题的强调入手,而应该回归到对老年人价值的认识。通过探讨和挖掘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平衡学术界的"问题化"偏向,纠正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另一方面,通过正面认识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语种:
中文
展开
空间变动与“老漂族”的社会适应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5):68-72 ISSN:1006-6470
作者机构:
[江立华; 王寓凡]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老漂族”;社会适应;空间变动;空间依恋;精神适应
摘要:
基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问题,揭示了"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本质和问题,以及"老漂族"自身如何在客观环境下能动地策略性地实现社会适应。迁居所导致的空间变动,给"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断裂导致了"老漂族"的社会区隔,对原空间的依恋使得"老漂族"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无法返乡的"老漂族"为实现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再生产一个精神空间是其可能途径。由于"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老漂族"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语种:
中文
展开
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传统性断裂与现代性重塑
期刊:
党政视野,2015年34(4):23-28 ISSN:2095-9796
作者机构:
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张红霞] 石家庄学院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传统性断裂;现代性重塑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生存的需要由农村来到城市就业,远离乡村文化场域,脱离农村生活实践,造成这一群体传统性的断裂。城市生活的边缘地位、非正规的就业部门、社会交往的隔离等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安排使得这一群体的现代性呈碎片化的特征。传统性的断裂与现代性的碎片化将最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未来。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既需要增强这一群体的生存资本,又需要在政策上推进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和现代性生成。
语种:
中文
展开
个体性及其再造:当前我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关键议题
期刊:
中州学刊,2015年(6):50-55 ISSN:1003-0751
作者机构:
[江立华;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慈善转型;公益事业;个体性;个体化社会;公共性
摘要:
我国经历了由"乡土社会"向"总体性社会"、再向"个体化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慈善与个体性的关联有着阶段性的表现形态。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助推了公益事业由"政府慈善"向"全民慈善"的演变,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体性的畸变成为本土慈善转型的基本困境。这种畸变的个体性不仅无序放大了个人利用慈善来牟取私利的动机,并且阻碍了主体以参与慈善的方式对公民身份与公共利益的追求。因此,再造个体性成为确保慈善事业平稳转型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必须促使公民将私域中的情感和利益与"公共的善"相结合,抑制极端的利己主义和自利行为,从而通过对个人慈善理念和参与能力的双向建设来促成慈善事业的持久繁荣。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运行论的历史关怀与文化禀赋
期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1):92-96 ISSN:1671-8402
作者机构:
[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胡翼鹏] 武汉大学
关键词:
社会运行;社会思想;社会秩序;治乱兴衰
摘要: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论融会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与命题和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求治去乱的理念与实践,既从结构功能的角度阐明了社会秩序的动态生成机制,也从中国历史变迁与传统思想中揭示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逻辑,体现出该理论的历史关怀和文化禀赋。传统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运行论的文化基础与理论出发点。同时,社会运行论通过诠释传统文化中有关治乱盛衰的思想,成为社会思想史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从而使社会运行论与传统社会思想达到互构共契。
语种:
中文
展开
近郊农村居民户籍制度改革与市民化路径探索
期刊:
学习与实践,2015年(1):85-93 ISSN:1004-0730
作者机构:
[江立华; 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主体流动;就地转化;近郊农民;户籍制度改革
摘要:
户籍制度改革是统一城乡居民身份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民流动进城落户是主要实现途径之一。然而调查表明,由于城镇近郊农村独特的地缘特征,以农民主体流动进城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困境。依托现有城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对于近郊农民来说,应依托临近城镇帮扶,采取就地转化与主体流动并重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语种:
中文
展开
户籍制度改革:青年农民的认知、意愿与需求——基于湖北省黄冈市的调查分析
期刊:
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2):56-62 ISSN:1002-9931
作者机构:
[江立华; 任树正; 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户籍改革;青年农民;意愿
摘要:
对青年农民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意愿与需求的调查表明,青年农民对户籍改革政策的了解度依然不高;青年农民群体内部落户城市的意愿也因人口特征、职业、家庭人口规模、居住地离城市远近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别.调查同时发现,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够增加对青年农民落户城市的吸引力.>>详细
语种:
中文
展开
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L村“村改居”为例
期刊:
人文地理,2015年30(4):45-51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江立华; 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空间;社会关系;变迁;“村改居”
摘要:
以空间为视角,以“村改居”为案例,说明了农村居住空间改观对农村社会关系嬗变的影响.首先,农民集中居住后,公寓楼的阶梯设置造成了垂直方向上行走的高差区分.由于楼梯对身体的规训以及安全性差,导致高差间交往的不便;其次,公寓楼单元化的“门-房”一体结构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明朗化,缺少了半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闭合与开放的矛盾交得不可调和,农村居民户内交往意愿降低;再次,公共空间相对于私人生活区的外设与远离,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农村居民间规模化和混合型交往缺失,公共空间没有承担起公共交往的功能.农村社会关系因此从“分散的不规则集中”变为“集中的均匀分散”.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村社区的“二次空心化”问题探析——以武汉市D村的新村建设为例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5):84-89 ISSN:1006-6470
作者机构:
[江立华;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农村社区;空心化;二次空心化;社会困题;化解机制
摘要:
"二次空心化"是伴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而产生的新现象.与传统的村落空心化相比,"二次空心化"在动力机制、生计结构、社区性质和可逆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产业支撑匮乏、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片面使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对原有住房分配规则的"变通",都导致了"二次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同时,"二次空心化"也引起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社区共意的溃散以及留守问题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索"二次空心化"风险的化解机制,是当前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探索"因地制宜"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等.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城市社会学视角的审思
期刊: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7):52-57 ISSN:1003-8477
作者机构:
[江立华; 刘登强;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和谐社会
摘要: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长期指导国内城乡建设及各行业领域发展的整套完备战略系统,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形成唇齿相依、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两者的双赢;否则,经济社会将陷入发展的"陷阱"。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的老年人是否真是离群索居的——基于中国和欧洲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
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9(3):89-97 ISSN:1671-7023
作者机构:
[陈雯]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老年人;离群索居;时间分配;社会活动
摘要:
目前中西方学者们普遍认同进入老年期后人们更容易选择待在家中,而较少参加社会活动,这种“老年人离群索居”的论调广泛存在甚至成为各种老龄化问题存在的归因。本文以中国和欧洲14个国家的居民生活时间利用为分析对象,以非经济领域作为研究范围,将居民自由时间分为“个体性活动”、“外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类,通过单因素分析和Wilcoxon ( Mann-Whitney)两样本秩和检验方法发现:第一,虽然中国老年人在“个体性活动”的时间花费在“量”上比青壮年群体多,然而其在自由活动当中的比重却比青壮年群体少;第二,“个体性活动”在自由时间当中比重较高是一个在生命每个阶段都具有的共性特征,而非老年人的普遍性特征;第三,中国老年群体相对于青壮年群体花更多时间参加“外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由此本文认为,尽管欧洲数据表明老年人是离群索居的,然而中国的老年人并非如欧洲事实和以往研究所认为的那样“离群索居”,相反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愿意参加社会活动而非愿意待在家里独自打发时间。
语种:
中文
展开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2):124-129 ISSN:1000-4769
作者机构:
[江立华;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个体化;社会工作理论;现代性;个体性
摘要:
社会的个体化既使得社会成员获得了“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与责任,也催生了新型的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困境亟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应对挑战,社会工作必须在本土实践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合理调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专业技巧,并将塑造个体性作为重建共同体的基础.同时,着力反思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创新理论,为个体化时代中的社会工作提供元层次上的指引;二是转换范式,强调个体的参与和自组织能力;三是理顺关系,将社会工作的“治理”功能建基于对个体的“服务”之上.因此,在加强社会治理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是:为个体谋求更为公正的制度安排,协助社会成员有效地获取身份和权利,并将个体性与公共性有机地融合.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身体到心理:慢性病对农村患者生命进程的破坏
期刊: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3):96-99 ISSN:1009-5675
作者机构:
[江立华; 袁校卫]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慢性病;转折点;生命历程;社会角色
摘要:
慢性病是农村患者生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患者生命历程的转折点。在患病初期,慢性病造成了患者身体的失序,加重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同时造成了患者心理的失衡,出现自我否定状况,进而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角色扮演,甚至部分患者出现角色失调和社会关系网络中断等问题。然而,患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个体,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调适能力,会采取"正常化"和"资源调动"等策略,形成不同的应对疾病、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变化的多彩"风格",并赋予生命以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生命进程。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会运行论与传统社会思想的互构共契——郑杭生先生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贡献
期刊:
社会学评论,2015年3(1):24-30 ISSN:2095-51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会运行论;社会思想;社会秩序;治乱盛衰
摘要:
郑杭生先生一直重视作为社会学学科基础构成部分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在组织撰写《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一书的过程中,他应用社会运行理论的知识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关治乱盛衰的内容,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转换,使有关治乱盛衰的内容有机镶嵌在社会运行的理论框架中。这样,社会运行理论成为社会思想史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而中国社会思想史成为社会运行理论的实在内容,通过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从而使社会运行论与传统社会思想达到互构共契。郑杭生先生的这种努力把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民工返乡消费与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
期刊:
学术研究,2015年(3):40-46 ISSN:1000-7326
作者机构:
[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卢飞]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农民工;返乡消费;社会关系;再嵌入
摘要: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的"缺场"致使社会关系网络短暂的断裂,其通过利用城、乡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更多地在家乡实行面子、代理、人情以及互惠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实践活动来完成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这一消费策略虽然有利于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嵌入,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
语种:
中文
展开
城市流动人口积分入户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的“中山经验”
期刊:
社会建设,2014年(01):68-76 ISSN:2095-864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流动人口;积分制;户籍制度;市民化
摘要:
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政策的试点和实践,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政策在人口管理和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指标需求、供给与使用存在结构性矛盾;积分制管理投入需求与公共资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出现结构性紧张;降低积分制入户门槛与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结构冲突等问题.中山市积分制入户制度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明确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大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并加快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和公共服务等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