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间经济空间”的生产及其嬗变——以武汉市吉庆街为例
作者:
林攀;余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2021年(02):20-26 ISSN:1009-600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林攀; 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夜间经济空间;空间的生产;嬗变;武汉市
摘要:
以武汉市夜间经济名片吉庆街为案例,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视角,综合运用田野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吉庆街夜间经济空间的生产及其嬗变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吉庆街的空间形塑过程主要经历了自由塑造、规范管理及现代商业更新3个时期。在自由塑造时期,排档商户、民间艺人、大众食客等民众力量通过自下而上的日常性实践完成对吉庆街夜间经济空间的最初建构;在规范管理时期,行政力量通过与原市井主体间的博弈,加入到吉庆街夜间经济空间的生产中;在现代商业更新时期,权力和资本强势介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了对吉庆街夜间经济空间的重塑。在此基础上,对吉庆街的空间嬗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总结。
语种:
中文
展开
Accessibility of Rural Life Space on the Jianghan Plain, China: The Role of Livelihood
作者:
Zhuo, Rongrong;Rosenberg, Mark;Yu, Bin*;Guo, Xinwei;Wang, Mingjie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年18(3):1301- ISSN:1661-7827
通讯作者:
Yu, Bin
作者机构:
[Guo, Xinwei; Yu, Bin; Zhuo, Rongrong] Cent China Normal Univ, Hubei Key Lab Geog Proc Anal & Simulat,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Wang, Mingjie; Guo, Xinwei; Yu, Bin; Zhuo, Rongrong] Cent China Normal Univ, Coll Urban & Environm Sci,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Rosenberg, Mark] Queens Univ, Dept Geog & Planning, Kingston, ON K7L 3N6, Canada.;[Wang, Mingjie] Shandong Agr Univ, Sch Publ Adm, Tai An 271000, Shandong,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Yu, Bin]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Hubei Key Lab Geog Proc Anal & Simulat,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Cent China Normal Univ, Coll Urban & Environm Sci,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rural life space;livelihood capital;livelihood transitions;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is;rural China;Jianghan Plain
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ibility of rural life space and rural livelihood capital and transitions in rural central China. Employing data produced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we developed a composite index for accessibility of rural life space incorpor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attributes of a household’s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n explored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rural livelihood capital and transitions on accessibility. Results revealed a pattern of diversification in terms of life space accessibility undertaken for daily activities across households. Both livelihood capital and transitions had significant mediation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eholds and accessibility of rural life space. The effects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livelihood transitions also influenced the path on rural households’ accessibility of rural life space. On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rticle is to link rural transformation to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access issu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daily activity, and then to figure out the best method for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ervice planning. © 2021 by the authors. Licensee MDPI, Basel, Switzerland.
语种:
英文
展开
江汉平原农户日常休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郭新伟;余斌;卓蓉蓉;李瑞瑞;曾菊新
期刊:
人文地理,2020年35(02):122-131,151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郭新伟; 余斌; 卓蓉蓉; 李瑞瑞;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休闲;乡村休闲空间;乡村休闲模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江汉平原
摘要:
基于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通过指数分析揭示农户日常休闲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透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户日常休闲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类型,但已呈现多样化、新兴化趋势;以\"自家\"为主要区位,但家外化、远程化特征显现;以\"自家娱乐消遣型\"为主流模式,但\"手机/网络\"为代表的\"自家学习发展型\"休闲增长迅速。乡村休闲发展水平受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双轮驱动\",农户个体休闲\"惯性依赖\"特征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传统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中部农区乡村重构特征及其地域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
作者:
余斌;李营营;朱媛媛;卓蓉蓉;曾菊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35(9):2063-2078 ISSN:1000-303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武汉430079;[卓蓉蓉; 余斌; 李营营; 朱媛媛;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外源驱动;内生响应;乡村重构;中国中部农区
摘要: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不断增加,高值区主要沿域内交通干线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长江沿线和平原腹地;(2)乡村重构机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与经济、社会、空间等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非农产业规模扩张引发乡村人口外迁和就业转移,进而推动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存量"要素重组;(3)经济—社会重构主导是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流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加剧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水环境污染和水灾害侵袭的双重挑战。研究框架能够揭示江汉平原乡村地理剧变特征,中国中部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重构具有与发达地区不尽相同的图景。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语种:
中文
展开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就业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郭新伟;余斌;卓蓉蓉;曾菊新;颜梅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39(12):2094-2104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武汉430079;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关键词:
就业变迁;转移矩阵;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乡村农户;江汉平原
摘要:
当代乡村就业变迁是透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视角。论文基于湖北省京山市乡村常住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沿循类型—空间—模式的逻辑主线,通过变化率指数、就业转移矩阵揭示案例地区农户就业变迁特征;同时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①2007—2017年乡村农户就业类型已由纯农就业主体演变为兼业就业主导,非农就业增加显著;②农户就业区位距离衰减特征弱化,村域作为农户就业转移的出发源与回流汇地位突出;③村域纯农就业仍是乡村农户就业的主流模式,但就业方式多元化成为农户就业新趋势;④农户就业模式选择是农户就业需求、地方就业供给、环境就业媒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信息。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重点农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及其影响机理--以江汉平原为例
作者:
卓蓉蓉;余斌;曾菊新;郭新伟;王明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39(1):56-68 ISSN:1007-6301
作者机构: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乡村振兴战略;影响机理;空间计量模型;江汉平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研究
作者:
胡书玲;余斌;卓蓉蓉;张向敏;王明杰
期刊:
生态学报,2020年40(12):3935-3943 ISSN:1000-0933
通讯作者:
Bin, Y.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阳550025;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武汉430079;[王明杰; 卓蓉蓉; 余斌; 张向敏; 胡书玲] 华中师范大学
通讯机构:
Key Lab.-for Geogr. Proc. Anal. and Simulat. of Hultei Province and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关键词:
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空间相关关系;空间匹配关系;空间耦合关系
摘要:
在人类活动主导人地矛盾的当代背景下,从空间关联角度测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2015年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特征变量构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多层次刻画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相关关系、空间匹配关系、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基础的空间相关关系随着地域尺度增大而趋于增强,说明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格局的基础性作用;②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支撑的空间匹配关系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华北地区人类活动规模与自然资源支撑空间错位显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承载的空间耦合协调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调整人类活动的结构与方式是化解区域人地矛盾的理性选择。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优化———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为例
作者:
罗燊;余斌;张向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28(7):1725-1735 ISSN:1004-8227
作者机构:
[罗燊; 余斌; 张向敏]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策略;社会网络分析法;江汉平原
摘要: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
作者:
胡书玲;余斌;王明杰
期刊:
地理研究,2019年38(12):2833-2845 ISSN:1000-0585
作者机构:
[胡书玲; 余斌; 王明杰]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重构;乡村转型;结构与功能;多功能乡村;全球化乡村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重构与转型成为西方国家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在揭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过程、梳理转型特征、探析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聚焦于乡村发展的系统总结及其提供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经历了从"资本、土地、产权"主导的经济维度重构到"话语、他者、建构"主导的社会维度重构、再到"主体、文化、网络"主导的综合维度重构阶段;乡村转型特征可凝聚为生产性乡村-消费性乡村-多功能乡村-全球化乡村的逻辑主线;后工业化、逆城市化、全球化是推动西方国家乡村重构与转型的主要因素。中国乡村发展具有迥异于西方国家的背景和特征,但相关经验及认识仍然能够为理解中国乡村实践发展、推动相关理论建设提供启示,并从"要素/重构/过程"-"功能/转型/结果"视角对当代中国乡村重构与转型进行了系统思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研究
作者:
刘海旭;余斌;张加磊;周子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28(12):2795-2805 ISSN:1004-8227
作者机构:
[刘海旭; 余斌; 张加磊; 周子康]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人居环境;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空间自相关
摘要: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从居住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综合人居环境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度评价,并借助GIS可视化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格局与集聚特征。结果发现:( 1)综合人居环境存在显著空间差异,长三角地区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云贵川地区最低;中心城市明显高于普通城市。( 2)各系统层中,居住环境、经济环境质量长三角地区和省会城市优于普通城市;社会环境优质区域具有中心地指向性;生态环境则是以赣皖城市最优,中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 3)综合人居环境及各环境系统层均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集聚特征,即高人居环境区域在空间上毗邻,反之亦然;从莫兰指数散点图和LISA图中看出,高-高集聚区以长三角为中心布局,低-低集聚区则位于云贵川、皖北等地。
语种:
中文
展开
地域主体功能导向的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时空变化
作者:
卓蓉蓉;余斌;曾菊新;郭新伟;李瑞瑞
期刊:
经济地理,2019年39(5):171-180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发展能力;地域主体功能;农产品主产区;熵权法;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工业化与城镇化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以江汉平原为案例,2005-2014年为研究期,以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解构乡村发展能力、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以熵权法解析乡村发展能力、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江汉平原县域乡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和东西分异格局;②外源驱动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的主要组分,其中城镇化驱动是主要能力贡献源;③外源驱动型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的主要地域类型,内外动力均衡型则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湖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与经济空间战略效应
作者:
卓蓉蓉;余斌;曾菊新;郭新伟;李瑞瑞
期刊:
经济地理,2018年38(3):37-45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华中师范大学;[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格局;“核心一外围”结构;经济空间战略;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湖北省
摘要:
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异是地理区域的内在属性,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是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有效工具。文章立足效率视角,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解析2005-2014年湖北省城市经济效率变化,审视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检测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效应。结果表明:①DEA效率分析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相结合能够刻画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透过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能够从宏观上洞悉地方政府重大战略的空间效应;②湖北省DEA综合效率提升潜力巨大,Malmquist生产率持续增长,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一外围”结构并保持相对稳定,纯技术效率变化主要决定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③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实施空间基础坚实、空间效应显著,“两圈两带”战略能够平衡省域经济空间差异,但可能损失整体经济效率。区域发展的“效率一公平”矛盾仍然是考验学界和政府智慧的重大课题。
语种:
中文
展开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
作者:
刘海旭;余斌;杨宗月
期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4(4):62-68 ISSN:2096-705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湖南大学 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410012;[杨宗月] 湖南大学;[刘海旭; 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经济差异;泰尔指数;时空演变;河北省
摘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运用极差、极差率、标准差、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等指标定量分析2006—2016年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地市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部和中部的秦唐沧核心经济区和石保廊核心经济区,落后地市呈"S"型分布于河北省北部和南部的张承经济区和衡邢邯经济区;在时间尺度上,河北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秦唐沧核心经济区和石保廊核心经济区内部地市之间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也具有较大贡献率.最后,提出了缩小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语种:
中文
展开
特大城市新兴城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作者:
韩勇;高军波;余斌
期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34(4):506-512 ISSN:1005-8141
作者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韩勇; 高军波] 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
新兴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武汉市;洪山区
摘要: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是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载体。以武汉市洪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是景观转入主体,城区基底面积增加、空间承载力增强。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供给系统稳定,水域和农业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空间范围缩小。洪山区城区边缘特征逐渐消失,中心城区的城市特性进一步增显,研究结论可为武汉市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语种:
中文
展开
21世纪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述评
作者:
卓蓉蓉;李峦峦;余斌;郑文升
期刊:
人文地理,2017年32(2):16-22,36 ISSN:1003-2398
作者机构:
[卓蓉蓉; 李峦峦; 余斌; 郑文升]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犯罪地理;犯罪模式;犯罪机会;犯罪防控
摘要:
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午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的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的研究体系。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特大城市新兴城区产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为例
作者:
余斌;卢中辉;曾菊新;余瑞林;刘瑞佳
期刊:
经济地理,2017年37(4):58-65 ISSN:1000-8462
作者机构: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重构;产业生态位;武汉市
摘要: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业体系,是案例城区产业空间重构的战略选择。
语种:
中文
展开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作者:
卢中辉;余斌;张辉;杨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51(2):215-223 ISSN:1000-119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余斌; 卢中辉; 张辉; 杨振]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等标污染负荷;灰色关联分析;洱海流域
摘要: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该文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相关统计、调查数据,计算了2006年~2014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面源污染与洱海水环境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揭示:1)2014年流域农业污染的总排放量为8 303.63 t,折算成等标排放量COD、TN和TP分别为325.85、1371.29和420.10m3/a,表明TN为污染超标的主要影响因子;2)畜禽养殖关联度为0.71,种植业关联度为0.63,表明农业发展整体对洱海水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大蒜、水稻、牛、猪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69、0.74、0.74,贡献率分别为9.35%、10.90%、35.09%、13.19%;3)从空间分布看,海北片区的三营镇、右所镇、茈碧湖镇为流域重点污染源区,且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增减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性.据此,探讨了未来洱海流域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业发展策略.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作者:
余斌;卢燕;曾菊新;朱媛媛
期刊:
地理科学,2017年37(3):375-385 ISSN:1000-0690
作者机构:
[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卢燕; 曾菊新; 朱媛媛] .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空间形式;空间内涵;空间意义
摘要: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客流结构的高铁经济辐射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作者:
卢燕;余斌;韩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25(1):39-47 ISSN:1004-8227
作者机构:
[卢燕; 余斌; 韩勇]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客流结构;高铁经济;辐射效应;武汉市
摘要:
立足对高铁经济辐射理论模式的认识,运用行为地理学的微观分析方法,以实地调查问卷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武汉市为案例,通过客流结构的系统解析透视高铁经济的辐射效应。研究表明:高铁经济的辐射效应与城市经济结构高度相关。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城区较强、外围城区较弱的总体态势,倾向于强化武昌、江汉和东湖高新区等核心地区的空间增长;在产业上,呈现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主,有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部门的优化发展。研究结论能够为类似城市的高铁经济发展和武汉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借鉴和启示。
语种:
中文
展开
多目标决策模型下洱海流域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
孙颖;朱丽霞;丁秋贤;余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37(2):247-254 ISSN:1000-0275
作者机构:
[孙颖; 朱丽霞; 丁秋贤; 余斌]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多目标决策;水环境;产业结构;水污染防治;洱海流域
摘要:
欠发达地区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关键。以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条件,立足“最优化原理”,运用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寻求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等在资源环境指标约束下的最适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平衡型增长方案是适合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案,既能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又能保证近期、中期、远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流域实际,制定重点产业、行业调整规划,优化集成流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