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问责:河长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动因分析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44(01):89-98 ISSN:1001-8182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自愿性问责;适当性逻辑;结果性逻辑;制度内生;策略技术
摘要:
在以河长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执行中,地方政府出现自愿接受监督的现象。这一自愿性问责现象看似违背常理,事实上有着内在的双重动因。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生需求。人民当家做主,必然要求政府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民众要行使应有的权利,离不开政府提供透明信息;民众掌握相关信息,采取某种参与行动后,必将希望政府有及时且具针对性的回应。作为人民公仆的政府公务人员,鉴于对身份和制度的认同,自然产生愿意接受问责的理性动力。与此同时,作为理性委托人,政府公务人员不但会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积极配合,规避被动问责,而且会因应权势,创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问责模式推动相关工作,为问责创造更多"回旋空间",还会营造治水声势,吸纳各方社会力量,以获得问责中的支持。纵然自愿性问责在河长制的实践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进一步扩大民众参与治水的同时,要注意防止问责过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语种:
中文
展开
公共性建构视角下“民间河长制”生成的历史逻辑——基于“深度中国调查”的事实分析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60(2):15-21 ISSN:1000-5242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公共性;民间河长;共同体;历史逻辑
摘要:
水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兴衰息息相关。因为治水,孕育出不同的国家类型;因为治水,生长出不同类型的基层水利共同体。在基层水利共同体治水的过程中,公共性通过自身共在性、共有性、共识性和公意性功能的发挥,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的行动、制度的形成以及价值的共塑。因此,公共性自身的四大属性,不但使基层水利共同体内生出"坝长""堤长""垸长""河长"等民间河长,而且也使基层水利共同体在公意代表的领导下延续千余年;治水的公共性,不但塑造出政府主导和基层水利自治的双层治水体系,而且还建构出双向治理的社会结构,进而生长出当下由地方主官河长与民间河长共同构成的有效治水体系。
语种:
中文
展开
层级问责:河长制塑造河长治的政治表达
作者:
万婷婷;郝亚光
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42(04):81-86 ISSN:1001-818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万婷婷;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河长制;河长治;层级问责;问责立方体;政治表达
摘要:
现代政治是责任政治,责任是政府行政实践的核心。为确保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我国已建构出一套完整的层级式问责立方体,既有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又有平行独立的机构监督,还有自上而下的层级监督。河长制因其卓越的治水成效,迅速在全国推广,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其能否实现河长治的忧虑。只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深挖机构表达功能和强化体系问责力度,激活多层级的问责体系,便能确保河长治的实现。
语种:
中文
展开
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及其治理
作者:
董帅兵;郝亚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0(06):1-11 ISSN:1009-910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武汉430079;[郝亚光; 董帅兵]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地方与基层政府
摘要: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案例和数据,发现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经济结构性、政策负外部性、社会权利性、社会时间性和社会心理性等五个维度.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性、脆弱性、动态性、发展性、长期性、特殊群体性、强区域性,要求国家建构新的贫困治理体系.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应着力构建益贫式经济增长体系、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包容性社会发展体系、多元化贫困治理体系、理性化心理认知体系,针对性地破除相对贫困的多维相对性,使相对贫困治理走上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
语种:
中文
展开
治水社会:被东方专制主义遮蔽的社会治水——基于“深度中国调查”的案例总结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06):15-21 ISSN:1000-869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会治水;治水社会;水利同共体;内生;自治
摘要:
为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和发展路径差异,一些学者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切入,提出灌溉农业与政体的关系假设.其中,以"治水社会"理论创始人自居的魏特夫,基于对东方社会、东方专制主义、亚细亚社会等概念的错误理解和运用,建构出理解世界历史问题的一把钥匙——治水社会.这一概念不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且带有认知的遮蔽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大量的水利调查案例表明,传统中国并非是国家主导的治水社会,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治水社会.这种治水社会内生于社会治水的实践,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自治性和主动性.高度自治的治水社会不但造就了国家治理的根基,而且支撑着一个大规模文明体的延续.社会自我治水的过程,既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性,又形塑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形式与结构.
语种:
中文
展开
“稻田治理模式”:中国治水体系中的基层水利自治——基于“深度中国调查”的事实总结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政治学研究,2018年(4):48-57 ISSN:1000-3355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稻田治理模式;自愿联合;水利自治;中国经验
摘要:
治水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中国的国家产生和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国家治水体系是双层治理体系:一是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 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二是当事人的自我治理, 主要是日常生产用水的治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稻作区, 历史久远且范围广泛的稻作区治水事实却一直被忽略, 甚至被既有的理论遮蔽.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发现, 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不同, 稻作区内用水当事人在小块水田经营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依赖性和共同性, 不但形成了多层级多样式的自愿的联合, 而且通过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水利自治, 塑造了行之有效的"稻田治理模式".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 广大范围的稻田治理模式, 因此成为政府主导治水的有益补充, 与政府主导治水共同构成了中国双层治水体系, 共同浇灌了中华文明, 形成了双向国家治理结构.
语种:
中文
展开
“河长制”设立背景下地方主官水治理的责任定位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4(5):13-18 ISSN:1000-2359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河长制”;地方主官;水治理;责任
摘要:
水治理的“河长制”模式不仅满足了水资源的流动性、跨界性、产权模糊性以及治理综合性对治水提出的内生需求,而且破解了既往“九龙治水”导致“条条”和“块块”执行矛盾的困局。为将“突击式治水”转变为“制度化治水”,必须把本来无人愿管、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过实施“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关键在于明确地方主官的纵向责任和横向责任,厘清上下游、左右岸、主干流地方主官间的责任关系,确保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协同机制”和“问责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寓法于治”与内生型法治
作者:
郝亚光;徐勇
期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38(2):84-92 ISSN:1005-9245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基层治理;寓法于治;内生型法治;治理现代化
摘要:
法治中国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其中法治社会是基础.只有将法律制度寓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之中,将法律制度条文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行为和生活方式,法治社会才有牢固的根基.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社会及其行政社会基础,中国基层治理缺乏法治的元素,其治理方式主要依靠“礼治”和“力治”.尽管由外向内引进了法治观念,从上到下开展了“普法活动”,但法治难以落地.文本通过对湖北恩施州的“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实践的调查,发现法治不仅是国家建设的目标,并已成为基层治理内部的需要,且通过一系列机制将法治寓于基层治理过程之中,开辟出一条内生型法治道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资本下乡:农民需求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全国214个村3183个农户的实证调查
作者:
侯江华;郝亚光
期刊:
农村经济,2015年(3):64-68 ISSN:1003-7470
作者机构:
[郝亚光; 侯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资本下乡;农民意愿;权益保障
摘要:
资本下乡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本文依据全国214个村3183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农民个体特征、所处区域、家庭结构、权益保障四个假设,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制约农民资本下乡意愿的因素进行透视。研究结果表明:所处区域、个体特征和家庭结构以及权益保障等因素都可以对农民的资本下乡意愿提供理论证伪。农民职业、所处区域及权益保障度与资本下乡的意愿呈正相关,农民文化程度与资本下乡意愿存在呈负倚变关系。其中,农民土地处置权的保障度是影响农民资本下乡意愿的主导诱因。研究模型为搭建资本下乡与农民权益的衔接桥梁提供政策启迪意蕴。
语种:
中文
展开
政府引导: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外部条件
作者:
郝亚光
期刊:
东岳论丛,2015年36(3):43-48 ISSN:1003-8353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政府引导;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经济;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村产权交易
摘要: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之一,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村集体经济能否有效实现,制约着集体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农民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和谐。政府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内部性干预程度、外部性支持力度,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因此,政府只有科学地把握政府介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程度、外部性支持的力度,才能找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多元回归分析下的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现状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8054户农民的实地调查
作者:
郝亚光;张建国
期刊:
江汉学术,2015年32(6):61-67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郝亚光; 张建国]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民;法治观念;影响因素
摘要: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强相关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法治状况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对全国31 个省市8054 户样本农民知法观念、守法观念、用法观念的研究,分析现阶段农村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函数建模对影响农民法治观念的自身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分布、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农民法治观念具有显著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让自治落地:厘清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
作者:
郝亚光;徐勇
期刊:
探索与争鸣,2015年(9):52-56 ISSN:1004-2229
作者机构:
[郝亚光;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村民自治;农村基层组织;基本单元;划分标准
摘要: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在建制村基础上建立的村民委员会层面上开展的。由于规模过大,自治困难,近年来出现了将自治下沉在建制村以下,以便自治落地的实践。中央文件也鼓励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出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但实践与探索都面临着制度与理论供给不够而难以走远的问题。为此,必须厘清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为地方探索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
语种:
中文
展开
农村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现状及分析——基于全国571个乡镇593个村庄982份问卷的分析
作者:
陈璐;郝亚光
期刊:
水利发展研究,2014年(12):84-90 ISSN:1671-140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郝亚光; 陈璐]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基层水利;农村水利;调查研究
摘要:
文章根据全国571个乡镇和593个村庄共计982份问卷作为研究基础,对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运营与绩效、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其中,分析的主要对象集中在乡镇水利管理员、乡镇水利服务队、村庄水利管理员和村庄水利服务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和工资收入分析,运营与绩效主要包括任务、培训以及农民的评价方面。通过分析得出基层水利服务人员工资偏低、专业素质低、老龄化严重和受好评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国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研究综述
作者:
梁韵诗;郝亚光
期刊:
水利发展研究,2014年14(5):28-31,51 ISSN:1671-140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梁韵诗; 郝亚光]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在各级政府的带动下,农民用水协会开始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农民用水协会对农村用水、管水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研究人员针对农民用水协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文章试对已有关于农村用水协会问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发展农村用水协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农民用水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国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
姬生翔;郝亚光
期刊:
水利经济,2012年30(5):60-63 ISSN:1003-9511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郝亚光; 姬生翔]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体系构建;理论研究
摘要:
从农村水利问题的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对策性研究以及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政策阐释性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国内有关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构建的文献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即区域性研究多,全国性研究少;零散性研究多,系统性研究少;问题性研究多,学理性研究少.对今后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研究提出建议:在既有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顺应时代需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围绕如何构建现代服务管理框架下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理探讨.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道路建设社会效应研究综述
作者:
郝亚光;黄雪丽
期刊: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5):44-46 ISSN:1674-585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郝亚光; 黄雪丽]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乡村道路建设;效应研究;农村道路;新农村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负面影响;现代化;支撑;修路;纽带;连接;理念;进程;成果
摘要:
乡村道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纽带,是支撑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农村道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关于农村道路的社会效应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果,与此同时,农村道路建设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在对近年来诸多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道路建设对社会效应进行归纳,总结出以下四个观点:农业现代化论、收入提高论、社会和谐论、负面影响论。在结论部分对当前的研究提出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关于我国农村道路社会经济意义研究的方向与走势。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