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破土与茁长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121-127 ISSN:1001-4667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心
关键词:
中国叙事文化学;叙事学;主题学;故事类型;小说观念;中体西用
摘要:
“中国叙事文化学”是新世纪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小说研究者的学术本位意识和文化担当精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作用的结果。不过,这一理论尚需要更深入的论证,以确定其内涵与外延,还需要排除各种可能的误解,以减轻理论的阻力和压力。就中国叙事文学研究中的小说研究而言,20世纪的主要问题不是“作家作品研究”等研究范式的制约和影响的问题,而是西方现代小说观念所带来的对中国古代小说门类的扭曲与伤害的问题。如果“中国叙事文化学”是要回归中国叙事文化之“体”,其所借用的“叙事学”“主题学”等西方的理论只是研究这些本体之“用”,并且尽量容纳一切能够阐明中国叙事文化特质的学术路径和研究方法,那么,“中国叙事文化学”就能够茁壮成长,成为21世纪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成熟理论。
语种:
中文
展开
古文经学的发生与《乐经》的成立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47(1):86-98 ISSN:1001-4799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乐经》;刘歆;王莽
摘要:
西汉建国后的近八十年里,因各种原因,儒家经典和儒学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沉寂状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员,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才完成了儒家经典和儒学教育的制度建设。不过,武帝所立全是今文经学,且《乐经》未立学官,古文经学只在民间传习。宣帝时官方经学虽仍是今文经学的天下,但古文经学在民间得到较大发展,到成帝时已颇具影响。而今文经学内部的学派之争,也动摇着今文经学的学术信誉和权威地位。到平帝时,《毛诗》、《左传》、《周官》、《古文尚书》、《乐经》先后被立学官,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学术地位,也形成了今、古文经学纷争的态势。由于古文经学立为学官的主要推手是刘歆和王莽,而王莽新朝短命而亡,刘歆为新朝国师,今文经学家遂指称他们伪造经典,居心不良。尽管《毛诗》、《左传》、《周官》后来得到广泛流传,而《古文尚书》、《乐经》却若存若亡,引起巨大争议。综合考察刘歆和王莽奏立古文经学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动机,结合传世文献,可以确证他们都没有作伪,今文经学家的指控不能成立。至于《乐经》文本失传与否,则需要跳出今、古文经学的思想藩篱来寻求解决。
语种:
中文
展开
《乐经》探秘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52(1):79-90 ISSN:1000-579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乐经》;乐教;六经;《大司乐》;《乐记》;《诗经》;音乐;快乐
摘要: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先秦已有“六经”之说,《乐经》即其一.然而,自汉文帝立《诗》学博士,至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立博士,独《乐经》未立.汉平帝时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后人多以为其伪造经典,《乐经》遂成经学之秘.有人认为《乐经》亡于秦火.有人认为“乐经”仅口耳相传.更多人认为《乐经》仍存世,但意见不一:或说《周礼·大司乐》章即《乐经》,或说《礼记·乐记》即《乐经》,或说《诗经》即《乐经》,或说《乐经》散存于众经之中.通过考察相关文献,汲取历代学者的研究经验,可以得出《周礼》的《大司乐》章是《乐经》的结论.西周礼乐文化中的“乐”不仅指称音乐,凡使人快乐者均可称之为“乐”.作为主管学校教育的大司乐,其“乐教”也不单是音乐教育,而是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文学教育、行为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儒家“乐教”继承的正是大司乐教育传统,其要旨在引导弟子理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养成君子人格.《大司乐》章所述“乐教”正是周代礼乐文化环境下“乐教”的内容,而不是汉代君主集权制度下的音乐教育.说《大司乐》即先秦儒教《乐经》,是符合儒家“乐教”的历史实际的.
语种:
中文
展开
《礼记·乐记》作者及其与《荀子·乐论》之关系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9(5):77-87 ISSN:1000-9639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乐记》;《乐论》;《公孙尼子》;刘向;荀子
摘要:
《礼记·乐记》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子夏、公孙尼子、刘德、刘向诸说,近代以来争论尤为激烈.《乐记》部分章节与《荀子·乐论》高度相似,于是又有《乐记》抄袭《乐论》和《乐论》抄袭《乐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而就现有文献考察,汉人《礼记》绝非《大戴记》和《小戴记》两种,今传本《乐记》则是《小戴记》中所保留之《乐记》,而非刘德等所撰24卷本《王禹记》或刘向校定23卷中秘书本《乐记》一部分.《荀子》之书为刘向所编定,《小戴记》也为刘向所校定,均依据原始文献,未曾篡改.大、小戴之师后仓乃“荀卿之支与余裔”,《乐论》并非荀子手著专论,而是荀子后学记述荀子论乐之语,包括古事与古言,以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记》也是荀子后学所记先师论乐之语,以阐述儒家乐学理论,同样包括古事与古言,它们之间同源异流,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后人是此非彼,强分轩轾,并无必要.还原《乐论》和《乐记》的成书情况,战国末年的荀子当为始作俑者,而文本写定则是荀子后学所为.将儒家形成系统的乐学理论归功于荀子学派,符合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古代小说书目提要编撰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唐代小说书目为例
作者:
李晓华;王齐洲
期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年56(1):123-132 ISSN:1007-7278
作者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李晓华] 淮阴师范学院;[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书目提要;《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唐代小说;提要编撰
摘要:
编撰小说书目提要,应广泛涉猎文献资料,正确区分史实与传说,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准确叙述作者生平事迹和本书的相关信息,信以考信,疑以存疑,给读者以正确的阅读导引。知见不周或疏忽大意难免会带来失误或错讹,从而误导读者。本文以《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唐代小说书目提要为例,考察小说书目提要编撰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书目提要撰写的完善和小说研究的深入,避免以讹传讹。
语种:
中文
展开
《词品》和《水浒传》所载宋江词辨析
作者:
王丽娟;王齐洲
期刊:
学术研究 ,2019年(7):163-170 ISSN:1000-7326
作者机构:
[王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词品》;《水浒传》;宋江词;【念奴娇】;杨慎
摘要:
杨慎《词品》所载宋江词,与《水浒传》第72回所写宋江词虽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值得重视的细微差异.从词牌[念奴娇]入手,比较两版宋江词的异同,再结合二者对[念奴娇]词牌的认知,可以得知《词品》版并非因袭自《水浒》版,而是二者同出《瓮天脞语》,《词品》版属于忠实抄录,《水浒》版则有所改动,这些改动显然是为了避雅趋俗,而就词学来说却是不够专业的.《瓮天脞语》乃宋末元初童瓮天所作,明后期即已失传.书中所载宋江词既非杨慎伪撰,又非明代人附托,更非宋江创作,当为宋、元间人所拟作.从《词品》版宋江词可以看出,杨慎直到嘉靖三十年(1551)仍未接触过《水浒传》.对《词品》版与《水浒》版宋江词出处、原文及相互关系的辨析,对于水浒故事源流、《水浒传》成书时间和传播范围研究而言,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语种:
中文
展开
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0(3):37-51 ISSN:1000-5072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孔子办学;时间地点;层次规模;组织管理;经费来源
摘要:
孔子办学的时间地点、层次规模、组织管理、经费来源等基本问题,前人较少讨论,并非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相关资料太少。本文在发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分析推理,认为孔子创办学校在其自齐返鲁之后,时年37岁,办学地点在阙里;其所办学校为大学,具有一定的规模,三千弟子,七十二(七)贤人是其36年办学培养人才的总和;其学校管理有序,招生分配、日常事务、经费使用等的主导权都在孔子手里,但子路、冉有参与了管理,前者是学校事务主管,后者是学校财务主管;办学经费来源于各个方面,有孔子的个人积累和为官所得,有弟子的学费缴纳和自愿捐献,以及鲁国及其他诸侯国贵族的馈赠和资助。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山海经》归类看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 ,2018年2(2):120-129 ISSN:1002-3976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山海经》;分类;地理;史传;小说
摘要:
《山海经》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形法类,《隋书·经籍志》则归入史部地理类,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才将其归入子部小说家类.从《山海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归类可以看出,学缘与职事是唐以前人对载籍理解和知识分类的依据,真实和虚构则是宋以后人对载籍理解和知识分类的依据,而学术价值和政教作用则始终作为评价标准.这一现象与各时段的社会思想和知识结构直接关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相一致.《新唐书·艺文志》开启了将难以“考质”的史传退置于小说类的先河,突显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四库馆臣对史部和子部的清理和总结并非解决了原有矛盾,而是进一步突显了这种紧张与冲突.从这一个案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小说并非一个亘古不变的文体概念,对它的认识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其核心内涵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必须具体地历史地加以讨论.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以先秦儒家阐释为视域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33(2):74-88 ISSN:1000-006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齐洲]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宗法制度;快乐精神
摘要:
周代礼乐文化经过先秦儒家的系统阐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礼乐文化之"乐",古音读"洛""岳",二音分别出"喜乐""音乐"二义。而音乐本于人心之喜乐,又是人心之表象,还以陶铸人心为目标。因此,"乐"文化不只是关于音乐的文化,更是关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快乐的文化,其旨趣在喜乐,目的是"和同"。而"礼"的依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所维持的是区别社会等级的资源分配,故强调"辨异",其旨趣也包含喜乐。正如"音""乐"是"声"的高级形态,"喜""乐"则是"心"的和谐表达,如果概括为一种精神,那就是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是为宗法政治服务的,为了保证这些分封诸侯服从周天子的权威,于是以宗法来确定等级名分,以礼乐来加强等级名分,使得在这一体制内的人们能够以喜乐之心接受宗法。由于宗法制度存在君主与贵族分权共治的政治结构,且周人保留有原始家族内部的民主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礼乐文化在配合宗法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既重视等级维护,又强调情感融通,因而可以培养出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众幻想有政治的王道乐土,始终不放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学者自觉修养乐学之心,形成中国学术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受其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乐天风格。
语种:
中文
展开
文献–传播学方法是解决通俗小说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讨论为例
作者:
王齐洲;王丽娟
期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年55(3):113-129 ISSN:1007-7278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水浒传》;成书年代;版本;文献–传播学方法
摘要:
近百年来的《水浒传》作者和版本研究,未能解决《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作者、版本等固然重要,但在这些问题疑莫能明的情况下,确定作品成立的有效证据应该是作品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如果有文献证明某部作品在社会上流通,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有人收藏、著录、阅读或评论该作品,就应该承认该作品的存在,反之则表明其不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是文献—传播学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讨论某部作品的成书年代,就可以将讨论建立在可靠文献的基础上,避免了因作者、版本、内证等疑难问题而产生困扰的窘境。科学研究只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因此,在讨论通俗小说成书年代(包括作者、版本、内证等)时,凡没有直接文献—传播学证据证明的结论,都只能视为"猜想"或"假说",不能作为定论,更不能把这种"假说"作为下一个结论的证据来使用,以致使得有关研究结论成为一大堆"假说"。今天的通俗小说研究存在着太多这类"假说"。而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水浒传》流传信息的是李开先的《词谑》,从中可以分析出《水浒传》成书和流传的确定时间在明嘉靖三年至九年之间(1524-1530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元末明初。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新观念反思:重读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学术史(专题讨论)·《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河北学刊 ,2017年37(6):94-99 ISSN:1003-7071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新观念反思;小说学术史;《汉书》;《隋书》;才学小说;小说类型;炫才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但有新的学术领域和问题的出现,已有的学术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几组论文,对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小说批评、小说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王齐洲教授的论文《(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认为《汉志》和《隋志》虽不是文体分类,其中却有文体因子。二志都强调其所著录的小说作品提供了民情风俗和百姓对政教的意见,具有民间性、通俗性、琐碎性特点,但都没有强调故事性和虚构性,与现代小说观念颇有差异。傅承洲教授的《清代才学小说是否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对当下流行的才学小说类型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从才学小说概念形成过程和小说类型构成要件的角度考察,《野叟曝言》、《蟀史》、《燕山外史》和《镜花缘》四部小说并不能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四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均不相同,很难归入一类。炫才是文人创作小说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能成为小说类型的构成要件。几位学者都对古代小说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也许并不是定论,但定会对古代小说研究者有所启发,对古代小说与小说批评的研究有所推进。
语种:
中文
展开
“成于乐”: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三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56(5):87-95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成于乐;音乐教育;君子人格;快乐精神
摘要: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 ofpoem(诗) "andLi(礼)" andYue(乐)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 music education goe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which cannot be understood only existing in the advanced stage of education.Achieving Yu Yue(乐)"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refer to a complete teaching process of music education,but als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final goal of education practice.Confuciu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gentlemans personality of the disciple.Achieving Yu Yue(乐) "mainly refer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ual dimension of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personality,that is,magnanimous and happy.Achieving Yu Yue(乐)" is formed in and influenced by the long history of music education and poetry,it should not be thought as a complete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on the contrary,it should be used as a basis and virtue.
语种:
中文
展开
“无友不如己者”正义——兼论孔门的交友之道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齐鲁学刊 ,2017年(6):5-11 ISSN:1001-022X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无友不如己者;交友之道;子夏;子张
摘要: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自朱熹以来多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解释不仅不合逻辑, 难以实行,而且与《论语》本章立意相捍格.本章立意乃“勉人为君子”.按照孔子言说的语境,他是告诫君子要“主 忠信”,不要和忠信不如己者为友,这既是君子的交友原则,也是孔门的交友之道.在交友问题上,不仅孔子能够言 传身教,率先垂范,而且孔门弟子都能深切领会,身体力行.子夏与子张在交友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只是理解分歧, 不是原则分歧.子夏所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坚持的是“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之道.子张所谓“君子尊贤 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是指君子的接人待物,治国理政.前者是狭义的交友,后者是广义的交友,所论不在一个 层面.而作为孔门交友之道的“无友不如己者”与“道不同不相为谋”同义,不能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混淆.
语种:
中文
展开
试论孔子的艺术观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7(1):8-16 ISSN:1000-9639
作者机构: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孔子;艺术观;游于艺
摘要:
孔子未直接使用艺术概念,只用"艺"和与之相近或相关的概念来表达关于艺术的思想。"艺"的本义是指种植或移栽,引申为个人所能够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孔子所称的"艺",是用其引申义,主要指有关新、旧"六艺"的知识和才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艺术观的集中表达,阐述了礼乐文化精神与艺术的关系。从价值层面看,"道、德、仁"是上位概念,"艺"是下位概念,有主从重轻之分,前者统领后者也指导后者;从操作层面看,"道、德、仁、艺"则是一体,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不能强分主从和重轻。这一观念不仅为艺术确定了基本位置,而且促进了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作者:
王齐洲;陈利娟
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 ,2017年(2):115-121 ISSN:1002-3976
作者机构:
[王齐洲; 陈利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说话四家;讲唱伎艺;四部分类;比附
摘要:
南宋有“‘说话’四家”之说,现代学者对于究竟是哪四家一直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说话”作为讲唱伎艺的代称,其种类均十分丰富,尤以南宋最为繁胜。广义的“说话”名目不下20种,狭义的“说话”也难以用具体的四种名目来概括。“说话”伎艺在北宋虽已繁荣,但远不如南宋门类齐全,南宋后期,各类“说话”伎艺都发展成熟且有代表性专业艺人,因此,以当时居于文化正统地位的经、史、子、集四大类比附民间“说话”伎艺类别就成为可能。“说经”、“说参请”、“说诨经”等类于“经”,“演史”、“说三分”、“说五代史”等类于“史”,“小说”(“银字儿”)、“说铁骑儿”等类于“子”,“合生”、“商谜”、“说诨话”等类于“集”。南宋人谈“‘说话’四家”不是要指称四种具体名目,而是要涵盖整个讲唱伎艺,这在当时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
语种:
中文
展开
“兴于诗”: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一
作者:
王齐洲;李晓华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50(2):60-71 ISSN:1000-579X
作者机构:
[王齐洲; 李晓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君子人格
摘要:
孔子所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前人有过许多讨论,理解各不相同,以程颐、朱熹之说影响最大.然而,将此章理解为"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仍义有未洽."诗"、"礼"、"乐"无论在学校教学还是在文化生活中,并没有难易之分,先后之次,深浅之别,三者原本相互配合、相须为用.传世文献里的"诗"、"礼"、"乐"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数术"层面,一是"义理"层面.作为"数术"层面的"诗",不仅包括《诗》文本,也包括用于歌咏的声乐、器乐和指导诗、乐的礼仪.而"义理"层面的"诗",不能局限于诗义,而应该是全部"新六艺"所体现的君子之"志".这种"志"既包含了意志,也包含了情感,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好善之德,也可以是"见不善而知自省"的恶恶之心.这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起始,《诗》则是实现这一起始目标的代表性媒介.因此,"兴于诗"是孔子对弟子进行人格培养的起始路径,它既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的文学观念,同时又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
语种:
中文
展开
本体阐释,路在何方——对“强制阐释论”的冷思考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江汉论坛 ,2017年(2):68-73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齐洲]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关键词:
强制阐释;本体阐释;回归本位;分段考察;有效连通;合理阐释
摘要:
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揭橥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病症,消解了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宰制,激活了中国文论界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潜力,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理论困难和现实压力.张江教授的目标是要探讨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路径,“强制阐释论”的提出只是清理路障,而“本体阐释”才是他计划建设的路标.由于“本体阐释”的“文学指征”没有给出定义, “本体”便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其可行性有待观察.我们不妨以“本位”代替“本体”,以减少定义“文学指征”和“文学本体”所带来的困难. “本位”就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有了这个本位,就能够“找到中国言说方式的立脚点”,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中国当代文论更容易打通和融合.合理阐释是一条重要路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山羊血黎洞丸看《红楼梦》的成书时间
作者:
李晓华;王齐洲
期刊:
江汉论坛 ,2017年(4):106-109 ISSN:1003-854X
作者机构:
[李晓华;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山羊血黎洞丸;《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宗金鉴》;《红楼梦》成书时间
摘要:
《红楼梦》叙袭人被踢伤后,宝玉命人取“山羊血黎洞丸”药.据现存文献可知,最 早记栽黎洞丸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和《医宗金鉴》两书均成书和刊刻于乾隆初年.从医学角度 考察,“山羊血黎洞丸”组方与袭人被踢伤后所需诊治的病症吻合,此方当是作者在生活中接触 或研读过,且深谙其药理,故在行文中信笔拈来.据此推断,《红楼梦》写定时间当在乾隆初年 或以后,所谓《红楼梦》成书于康熙朝的说法,难以成立.
语种:
中文
展开
“立于礼”: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二
作者:
王齐洲
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3):175-182 ISSN:1000-4769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齐洲]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关键词: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君子人格;行为准则;文学教育
摘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前人对“立于礼”的解说各不相同,有说是“学之序”或“教之序”,有说是“立身成德”之一步,有说是“为政次序”之一阶段.而据周代学校教育实际,不存在先学诗后学礼再学乐的教学次序,孔门教学也不能确定有此次序;“为政次序”说只是一种政教理想,并无实践依据.因此,将“立于礼”理解为“立身成德”即儒家君子人格养成之一步较为稳妥.如果说“兴于诗”强调的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那么“立于礼”则主要是指示了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既包括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包括个体内心对礼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遵从.
语种:
中文
展开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笔谈
作者:
欧阳健;王齐洲;温庆新
期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2(3):1-3 ISSN:1671-1785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学术史;笔谈
摘要:
湖南师范大学温庆新博士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辨正"即将结项,结项成果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以中国小说史学为视野》为书名,交由九州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此书稿主要通过比对《中国小说史略》不同版本的修订变化,全面还原鲁迅对古代小说的认识,理清其编纂、修订《史略》时的意念发端及目的,分析此书修订与彼时同仁研究成果的关系,探讨《史略》的材料使用、论断下定因由。此类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小说史的早期编纂,对现今治小说史者沿着《史略》以"接着说",推动中国小说史相关研究的深入,将不无益处。因此,本刊特意邀请欧阳健、王齐洲、温庆新三位老师就《中国小说史略》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组笔谈,激起学术界的兴趣,以便更加客观看待《中国小说史略》的得与失,进而客观评价20世纪初期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