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弹性化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三重维度——基于“国家–社会”关系历史演进的考量
作者:
孙强强;李华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1(01):42-51 ISSN:1671-746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孙强强;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弹性化治理;国家-社会;基础性权力;公共话语体系;非正式制度
摘要:
"国家-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分析框架,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弱国家-强社会"的简约治理、"强国家-弱社会"的全能治理和"强国家-较弱社会"威权治理的变迁。其主要特征是国家权力逐渐增强,乡村社会权威逐渐衰弱;国家精英话语主导,乡村大众话语式微;国家正式制度逐渐完善,乡村非正式制度边缘化,导致国家和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周期性矛盾和冲突。为突破传统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关系,构建国家和乡村社会共同发展、彼此合作的新型模式,尝试提出乡村弹性化治理,并基于权力、话语和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乡村弹性化治理的内涵。同时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弹性建设、家户公共话语体系的构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耦合三方面探索如何实现乡村弹性化治理,进而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一种选择。
语种:
中文
展开
描述、行为与责任:基层协商中代表权有效实现机制分析——以泽国镇民主恳谈会为例
作者:
侣传振;李华胤
期刊:
江汉学术,2021年38(01):44-54+126-127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侣传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部;[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描述机制;行为机制;责任机制;代表权有效实现;民主恳谈会
摘要:
受规模等因素制约,基层需要通过代表进行协商,因此,如何保障基层协商中的代表权有效实现成为关键。泽国镇民主恳谈会的实践表明:协商代表的描述机制、行为机制与责任机制是基层协商代表权有效实现的重要机制。其中,描述机制是前提,是基层协商代表权有效实现的充分条件;行为机制是核心,责任机制是保障,二者是基层协商代表权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正确处理好群体差异性、内在排斥性与协商问责制,是深化基层协商代表权有效实现的核心问题。最后,泽国镇民主恳谈会在代表权有效实现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对西方协商系统理论发展与回应西方对中国"协商权威主义"的偏见具有重要价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使回应运转起来:线上互动中的多维问责与有效回应——以H村“互助问答”平台运作为分析对象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01):80-90 ISSN:1003-8671
作者机构: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
行政问责;民众问责;多维问责体系;“问责-回应”模型
摘要:
回应民众诉求是基层官员的内在责任。要求官员履行回应责任的主体有两个:上级行政主体与基层民众。这两个主体既是对官员回应行为进行问责的主体,也是官员有效回应行为的外部驱动力。通过对H村"互助问答"平台运作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发现,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使用使民众诉求表达和村干部回应有了一个透明而开放的载体。这激活了对干部回应行为进行行政问责和民众问责的条件,而行政问责和民众问责在实际运作中又分别发展出多种形式且彼此有机关联的问责方式,并形成问责合力,驱动了有效回应行为。这种回应机制在本质上是"多维问责式回应",多维问责是有效回应的驱动力。基层官员基于多维度的问责压力而选择采取有效的回应行动。问责的多维性决定回应的有效性。问责的多维性越强,问责的压力越大,回应的有效性也越高。高强度的行政问责和高强度的民众问责下更容易驱动官员的有效回应行为。在实际政治运作中,行政问责和民众问责的强度并不总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其表现强度的差异性生成不同强度的问责压力,从而组合生成不同路径的"多维问责式回应"行为以及不同程度的有效回应。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层党建引领民主与治理有效互联的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魏晨;李华胤
期刊: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22(6):27-36 ISSN:1008-410X
作者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7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魏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村民自治;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治理有效;善治
摘要:
民主与治理是村民自治的两大使命,两者无法互联使得村民自治陷入困境,并限制着"治理有效"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各地探索以党建创新的形式引领两者形成合力,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对接,推动村民自治的民主发展;拓展党政职能,通过纵向政治职能扩展与横向经济职能延展,实现对乡村各类事务的有效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民主与治理互联方面具有功能优势、主体优势和整合优势。为激发村民自治的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实践应在发展民主与治理融合机制、构建"一元多样"复合治理形态、强化自身联结能力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为契机,增强村民自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实现民主与治理合力共促下的善治。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现代化中后期的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33(06):75-83 ISSN:2096-74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现代化中后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摘要: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进入中后期以来提出来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旨在解决现代化初期城市优先现代化带来的农村衰落等问题,振兴乡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基点是当前融合度不高的城乡关系,其实施必然也会影响和改变现有的城乡关系并产生新的城乡关系。以乡村振兴撬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仅体现为单一的"农村的"现代化,而是要在与城市的互动融合中实现农村现代化。在现代化中后期,要把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结合起来认识和理解,才能准确理解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以现代性的城乡关系为支撑,现代性的城乡关系是城乡高度的有机融合。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建立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型城乡关系。只有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才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语种:
中文
展开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重构路径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中州学刊,2020年(3):92-99 ISSN:1003-0751
作者机构: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服务下沉;体制重构;服务性体制
摘要:
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治理层次,也是提供服务的体制层次。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一直是通过行政体制通道进入农村社会的。实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关键在于打通自上而下的体制通道,建立以服务为重心的体制。体制越接近于农村基层,其服务性就越强。广东省清远市以服务为导向,从基层单元体系重组、体制职能重构、服务重心下沉、服务事权下放等方面切入,对农村基层治理体制进行重构,建立了以“乡镇公共服务中心—片区党政公共服务站—行政村(村委会)公共服务站—村落服务代办员”为核心的服务性治理体制。这一改革的重要价值在于将服务前置到一个合适的治理单元,这个单元既能近距离提供服务,也可以兼顾服务的规模效应与服务质量,均衡体制的行政与自治功能。实践证明,清远市农村治理体制改革增强了治理体制的服务功能与能力,对新时代实现“以体制创新破解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具有重要价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权威引导式协商:新时代乡村善治的有效形式及运行机制——以天长市“7+X”协商委员会为例
作者:
李华胤;张海超
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42(1):124-130 ISSN:1001-818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李华胤; 张海超]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权威引导式协商;权威整合;治理有效;矛盾纠纷
摘要:
协商有利于乡村矛盾纠纷治理。以往研究或强调协商中的权威主导性作用,或关注协商当事人的主体参与,将权威主体、当事人参与视为一对彼此分离的要素。天长市将权威主体、当事人参与这两个要素以“7+X”协商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进行结合。通过村落代表性权威的引导,为协商注入权威要素、为协商界定善治的目标,建立常态化的协商组织,激活协商的广泛参与,构建“权威引导式协商”的内在运行机制,因而,村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治理。权威引导式协商的核心价值在于最大程度地整合权威资源、激活主体参与,以有序、有理协商提升治理效能,形成有效的协商自治。这对于新时代以协商建构和实现乡村善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挑战与转型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47(1):28-36 ISSN:1000-5315
作者机构:
[李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行政型治理体制;服务型治理体制
摘要: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需要一种"以服务为重心"的治理体制。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一种行政型治理体制,主要特点是"重行政、重管理、轻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于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国家战略,由此遭遇三大体制挑战:一是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体制的挑战,二是从低水平型服务转向高水平型服务的挑战,三是行政型服务转向协作型服务的挑战。公共服务优先安排首先是体制的优先安排与体制的服务性增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当前体制适应于服务优先安排,以服务优先振兴乡村,可以从横向功能、纵向结构两个方面对当前体制进行重组,以建构"重服务,强服务,均衡自治、行政与组织建设"的服务优先安排型治理体制,以服务现代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劳动力视角下深度贫困的生成逻辑及治理路径
作者:
李华胤;曹银山
期刊:
长白学刊,2020年(4):113-119 ISSN:1003-547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曹银山;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生存性劳动力;发展性劳动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
摘要:
厘清贫困问题生成逻辑是实施有效贫困治理的前提条件。如今在全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少数深度贫困地区却因多种常规扶贫措施均无法奏效而陷入久扶不能脱贫的困境。在对陕西省L县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劳动力因素是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致(返)贫最普遍原因之一。据此,按劳动力自我发展意识与可行性能力两大根本属性在不同维度的排列组合,将其区分为生存性劳动力、非自愿生存性劳动力、发展性劳动力与潜在发展性劳动力四种基本类型,进而在"发展意识—可行性能力"这一分析框架下深刻剖析贫困问题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劳动力因素对于家庭能否脱离贫困至关重要,生存性劳动力对于脱贫作用有限,脱离贫困主要依靠发展性劳动力,缺乏发展性劳动力则容易致(返)贫。基于此,未来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路径则应区分劳动力类型,在做好政策兜底的基础上聚焦于培育发展性劳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动力保障。
语种:
中文
展开
包容性协商:农村公共产品的共享机制及内在逻辑——基于传统时期豫南楚铺村的深度调查
作者:
魏晨;李华胤
期刊:
中国西部,2020年(04):89-101 ISSN:1008-0694
作者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12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武汉 430079;[魏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包容性协商;农村公共产品;共享机制;治理逻辑
摘要:
受限于公共产品本身的定义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以往学界的研究更侧重于探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而忽视了现实中农村公共产品共享的复杂性。通过对1949年之前楚铺村历史形态的调查发现,该村以有序的协商为基础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与有效共享。经过组织、对话、执行等环节,楚铺村不仅将村民广泛纳入到了协商治理体系之中,还促进了治理权在村民中有序的分配与集中,由此保证村民都能拥有使用公共产品的平等权利。楚铺村的协商实践可以概括为\"包容性协商\",通过对其制度生成逻辑、权力配置逻辑、公平逻辑和运行逻辑的解读则进一步反映出其与当下所倡导的基层协商治理具有逻辑的相似性。我国乡村社会具有悠久的协商传统,并由此培育了协商\"落地\"的社会土壤。挖掘传统协商经验,既可以转为可供当下利用的制度资源,又可以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语种:
中文
展开
标语何以有效防疫:“责任性治理”的解释——以农村“硬核标语”为分析对象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7(05):62-73 ISSN:1009-508X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硬核标语;有效防疫;责任性治理;履责政治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农村出现了大量言辞夸张、话语强势的"硬核标语".其主要目的是宣传、动员和指导防疫、治疫的村级行动,是一种基于责任逻辑的内源性生产.在疫情防控中,村级权力主体既承担着对"上"的政治责任,也承担着对"下"的治理责任.在体制性问责和社会性问责双重压力之下,村级干部选择利用"硬核标语"这种特殊的话语形式积极回应和践行双重责任,并形成了有效防疫的治理效应,体现为"责任性治理"模式."硬核标语"有效防疫的背后突显了村级治理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活力,而这源自于"话语式履责"行为.责任与治理紧密相关.政治责任和治理责任是基层官员的两大责任,构成履责政治的基本内涵.高政治责任、高治理责任下的履责行为,更容易形成较高的治理效能.新时代,责任政治建设强调问责,但更要强调回应责任和履行责任.在实践上要积极探索和建构农村基层"责任性治理体制",以履责政治实现乡村善治.
语种:
中文
展开
回应性参与:农村改革中乡镇政府与农民的行为互动机制——基于三个乡镇改革试验的调查与比较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9):128-134,159 ISSN:1006-086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武汉 430079;[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政府回应;农民参与;回应性参与;政治互动;“回应—参与”模型
摘要:
与农民发展利益紧密相关的农村改革却带来了差异化的农民参与。这根源于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乡镇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在行为上体现为政府回应和农民参与。从案例比较中发现,农民参与和政府回应紧密相关。农民基于政府回应而参与改革,表现为一种"回应性参与"模式。政府回应性越高,农民参与性越高。政府回应的行为动机决定并产生不同类型的农民参与。在实践上,政府回应有"行政"、"治理"两种逻辑。行政型回应是政府以一种行政官僚完成任务的姿态,对农民诉求进行有限度的形式化回应,并产生诉权型参与行为。治理型回应是政府将改革和回应诉求均内化为自身责任,采取有效治理手段精准解决诉求,并产生协同型参与行为。"回应性参与"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建构良性政治互动秩序、建立积极性治理体制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借鉴。
语种:
中文
展开
授权式协商:传统乡村矛盾纠纷的治理逻辑及当代价值——以鄂西余家桥村“说公”为例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民俗研究,2020年(01):128-137 ISSN:1002-4360
作者机构: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授权式协商;矛盾纠纷;治理逻辑;说公
摘要:
在已有研究中,协商往往在价值范式下去理解,与民主高度关联,这一界定容易陷入西方话语语境,而忽视了中国本土所不一样的协商事实。在中国乡村社会,协商是一种治理工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种工具范式下的协商与治理高度关联,在中国乡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以余家桥村\"说公\"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国法不下乡\"的传统时期,矛盾纠纷通过协商自治的方式得以调解。协商表现为一种\"授权\"的逻辑,具体体现为一种\"授权式协商\"。欠缺平等协商能力和对话能力的农民主体,授权有能力、有权威的主体代表自己协商,通过公开、公共的讨论,形成一致的共识,有效解决问题,以维系秩序。中国乡村社会具有深厚的协商土壤,并孕育出多种形式的协商机制。这种\"协商基因\"并没有因历史变迁而消逝,而是扎根于乡村社会土壤。挖掘并激活农村社会的\"协商基因\",对实现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治理性回应:从自设性工作组看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以A镇“老股金工作组”为分析对象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探索,2020年(6):169-180 ISSN:1007-519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自设性工作组;治理性工作组;治理性回应;政府治理;有效回应
摘要:
乡镇政府作为农村改革试验的直接推动者,是回应并解决民众诉求的重要主体。通过对A镇集体产权改革中"老股金工作组"背后的行为逻辑和路径的解剖分析发现,"老股金工作组"是乡镇政府基于回应民众诉求的逻辑,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整合而在乡镇一级内生出来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既具有自设性质、又具有治理属性的工作组在本质上是乡镇政府回应行为的外在体现,在运作上体现为一种治理性回应的模式。政府的治理性回应行为受到政府自主性与治理取向性两个要素的影响。政府的自主性越高,政府回应行为的治理取向性越强,政府越能做出符合民众意愿的善治性回应行为。在实践中,不同程度的政府自主性和不同强度的治理取向性也会组合和生成不同类型的治理性回应路径。治理性回应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回应型政府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借鉴。
语种:
中文
展开
村级协商结构的变迁与治理绩效
作者:
魏晨;李华胤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9(06):127-138 ISSN:1672-0202
作者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126;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魏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乡村治理;协商治理;结构变迁;专家参与;法治
摘要:
"威权式协商结构"既推动了村级协商的开展,又限制了村级协商的持续发展。以恩施州将律师顾问团纳入村级协商治理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发现"专家调和式协商结构"可以显著提升治理绩效。协商结构的变迁,一方面促进了协商行动策略的制度化,从而提升结构的稳定水平;另一方面实现了主体间关系的有序调整,从而提升结构的统合水平。因此,"专家调和式协商结构"较"威权式协商结构"更易提升治理绩效。对比两种协商结构可知,两者的规范设定和资源调节方式不同,权力关系配置的差异是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构建"专家调和式协商结构"要在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引入"独立第三方"、重新配置权力关系以及运用法治手段四个方面不断发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近年村民自治研究的范式转换与趋势展望
作者:
李华胤;吴开松
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40(01):161-166 ISSN:1672-433X
作者机构: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吴开松]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税费改革;村民自治;研究范式
摘要:
农业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对村民自治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学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视角也随之变化。整体来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村民自治研究呈现出一种"回归自治本体"的路径。村民自治研究范式转换根源于村民自治的创新实践。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一是"制度—价值"范式,以村民自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聚焦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价值。二是"条件—形式"范式,侧重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条件与形式。三是"规则—程序"范式,注重村民自治有效的内在规则和运行程序;四是"治理—有效"范式,将自治置于治理框架下,重点关注自治的有效性。四种研究范式各有侧重,伴随着自治创新而不断深入和提升。
语种:
中文
展开
“箱式治理”: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边界与实践效应——以湖北省京山市乡村振兴探索为例
作者:
陈涛;李华胤
期刊:
探索,2019年(5):107-115 ISSN:1007-5194
作者机构:
[陈涛;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三治”结合;乡村振兴;“箱式治理”
摘要:
实现乡村善治需要构建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自治包含自律与他律两条原则,是法律与道德规则双重约束下的弹性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互构为一个"三治"结合的"箱式治理"结构。在这其中,法律边界与道德边界规定了有效治理的空间,突破两者的边界为"违法"或"违德"的无效治理。自治在法治与德治所约束的范围内上下位移,形成不同的治理类型。在偏向德治的一方为"德主法辅型自治",偏向法治的一方为"法主德辅型自治",居中为典型的"德法均衡型自治",是最优型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追求有效治理,应区分失效治理、低效治理与高效治理,赋予乡村善治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要以法治与德治方式促进自治,又要在自治活动中培育深化人们的法治精神与德治观念。
语种:
中文
展开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家户属性研究
作者:
侣传振;李华胤
期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18(5):105-112 ISSN:1671-7511
作者机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侣传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国家治理;家户属性;国家汲取能力;国家规控能力;国家供给能力;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政治属性
摘要:
国家治理与家户属性密切相关。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国家汲取能力、规控能力与供给能力,家户属性包括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家户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与国家治理能力负相关,经济属性与国家治理能力正相关。具体而言,家户社会属性与国家汲取能力、供给能力、规控能力负相关;经济属性与国家供给能力正相关,与国家规控能力、汲取能力负相关;政治属性与国家汲取能力、供给能力、规控能力负相关。国家治理与家户属性都有限度,这就要求国家与家户之间要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家国共担、家国互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家村关系:中国村落社会异质性认识的新视角——基于“深度中国农村调查”材料的分析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41(01):127-134 ISSN:1001-818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家村关系;村落社会;异质性认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利益关系
摘要:
村落社会由无数个家户单元组成。家户独立自主,但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家户存在天然缺陷。在国家治理能力较弱的传统时期,家户的不足性要依赖村落社会来弥补,由此形成了家户对村落的依赖性。为了弥补家户的"非完全自给自足性",家户与村落之间发生了联系,形成"家村关系"。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区幅员辽阔,村落社会的南北区域差异性较大,带来"家村关系"的差异性。通过"深度中国调查"材料发现,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利益关系是"家村关系"的基本内涵。它们在不同地域的村落,其表现强度有所差异。因而在"关系强度"维度下,有三种类型的"家村关系",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团聚型"家村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联合型"家村关系",三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结合型"家村关系"。在"家村关系"视角下,中国的村落社会不是均质性社会,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不同的村落社会,具有不同的"家村关系"类型。
语种:
中文
展开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单元有效与自治有效:历史变迁与当代选择
作者:
李华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19(03):55-62 ISSN:1671-746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乡村振兴;自治单元;单元有效;自治有效;单元规模;单元联结
摘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实现治理有效的基础在于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有效.自治有效与单元有效高度相关,在有效的自治单元下容易形成有效的自治.实现自治有效需要考虑有效的单元.单元具有地理、社会二重属性.在地理属性上,单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有一定的规模;在社会属性上,单元是指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形成稳定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结形态.规模、联结是单元有效性的两个变量,共同影响自治单元的有效性,并影响自治的有效性.单元规模越适度,单元联结越紧密,单元有效性越高,在这样的单元下,越容易产生有效性较高的自治.在实践上探索有效的自治单元,要考虑规模、联结两个因素,但有效的自治单元并不是单一的,要注意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探索多样、多层的自治单元,实现自治有效.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