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the use of government Apps shape citizen compli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作者:
Wang, Ge;Chen, Qiang;Xu, Zengyang* ;Leng, Xiangming
期刊: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年108:106335 ISSN:0747-5632
通讯作者:
Xu, Zengyang
作者机构:
[Leng, Xiangming; Wang, Ge; Xu, Zengyang] Cent China Normal Univ, Coll Publ Adm, Wuhan, Peoples R China.;[Chen, Qiang] Xi An Jiao Tong Univ, Sch Journalism & New Media, Xian, Peoples R China.;[Leng, Xiangming; Xu, Zengyang] Res Ctr Hubei Local Governance & Local Dev, Wuhan, Peoples R China.;[Xu, Zengyang] 152 LuoYu Rd,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Xu, Zengyang] 1;152 LuoYu Rd, Wuhan 430079, Hubei,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Citizen compliance;Government App;Government social media;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摘要:
Although government applications (App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few stud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sequences of government App use on citizen compliance. In response to this gap, this study divides citizens' government App use into informational use, service use and participatory use,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uch use on citizen complianc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government,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government reputation on that relationship, by conducting a study of citizens in Guangzhou, Wuhan and Chengdu. 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service use and participatory use of government Apps positively predict trust in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 reputation to varying degrees, while any one type of government App use cannot directly influence citizen compliance. 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on different types of government App use and citizen compliance, confirms the single mediation pathway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pathwa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tor in the mediating process. Our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deep m-government usage behavio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re sophisticated digital services and higher levels of government-citizen interactions can not only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rust in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 reputation, but also exert a potential impact on citizen compliance. © 2020 Elsevier Ltd
语种:
英文
展开
社会网络基础变迁视角下村规民约的建构性脱嵌及其调适
作者:
冷向明;熊雪婷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41(11):190-197 ISSN:1004-3926
作者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冷向明; 熊雪婷]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村规民约;非正式制度;文化治理;乡村治理;社会网络
摘要:
村规民约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只有嵌入特定的社会网络中才能发挥作用。传统时期的村规民约具有内生性,嵌入在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网络"之中,构成了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时期以儒家伦理、科举制、士绅、宗族等为支撑的"文化治理网络",被以现代政权、行政、制度以及现代文化为支撑的"组织整合网络"所替代。当前推行的村规民约是由现代国家力量建构的,脱嵌于当前乡村的社会网络,因而在乡村治理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中"三治"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发挥预期的治理功能,需要根据乡村社会网络作出相应的调适,激活自治以培育内生性主体,践行德治以振兴文化基础,推行法治以优化国家"在场"方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内卷化”外的建构叙事:资源下乡与文化网络重构
作者:
张良;冷向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0(06):76-86 ISSN:1671-7465
作者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张良] 华东理工大学;[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资源下乡;内卷化;资源-文化网络;整合秩序
摘要:
国家资源输入村庄建构了村庄的整合秩序,但是当下乡村治理"内卷化"困境的机制解释路径,无法合理解释这一建构性的实践经验。本文建构"资源-文化网络"的概念框架,通过个案追踪研究后发现资源下乡重构了文化网络,成为一股建构性的力量来整合村庄秩序。这一过程内含四种作用机制:(1)互动机制,资源下乡带动村民成立自发组织,并进行组织网络互动,提高政治参与积极性,促进政治机构完善;(2)激励机制,物质激励赋予传统村规民约以新内涵,激发居民参与自治,非物质激励带动非体制精英发挥乡贤作用,回馈乡里;(3)动员机制,资源输入形塑村庄强社会关联,提升内聚力,集体动员抵御外部破坏性力量;(4)责任机制,村庄共同体的公共权威人物,在平等与公平的价值规范约束下,进行普惠与照顾的目标权衡。这一研究在理论上弥补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在国家输入资源变量、村庄与村民自下而上反应以及未来取向维度缺失的不足。在政策上为"建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充分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福利移民:西方国家的典型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
谢胜华;钟敏;冷向明
期刊:
中国行政管理 ,2020年(7):134-141 ISSN:1006-0863
作者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谢胜华; 钟敏;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福利移民;蒂博特模型;福利磁吸假说;中国场景
摘要:
福利移民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探索福利如何影响人口迁移。从理论模型来看,主要有蒂博特模型和福利磁吸假说。从实践模式来看,主要有四种典型模式:以美国为典型的慷慨导向型福利移民模式,以澳大利亚为典型的城乡反向福利移民模式,以欧盟为典型的自由型国际福利移民模式和以英国为典型的管制型国际福利移民模式。西方福利移民研究表明,福利与人口迁移之间关系紧密,因此,应当将福利作为理解当代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动因。然而,基于中国场景的福利移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人口流动——呈现出与西方福利移民模式不同的特征。深入研究基于中国场景的福利移民,可发现福利移民新模式,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后发国家的人口城镇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语种:
中文
展开
柔性力量:社区教育嵌入社会组织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
刘子悦;冷向明;丁秋菊
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4(06):10-18+27 ISSN:1008-7672
作者机构:
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芝加哥60637;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冷向明; 丁秋菊] 华中师范大学;[刘子悦] 芝加哥大学
关键词:
草根社会组织;组织能力;社区教育
摘要:
社区教育为草根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路径。在社区教育组织化功能和社会化功能的"柔性力量"作用下,社区草根社会组织能力在组织治理结构、制度规范、资源整合与运用、专业服务供给、成员能力以及组织信任等方面实现有效提升,成长为社区治理的实质性力量。社区教育促进社区草根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独特优势通过其微观操作机制表现出来:通过草根社会组织初始制度供给以及组织主体基础的塑造,"孵化"培育组织;联合多种力量构建草根社会组织发展资源支持网络;提高草根社会组织中个体的参与能力和社会效能感;凝聚社区共同体精神,积累草根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资本。
语种:
中文
展开
柔性力量:社区教育嵌入社区能力发展研究——基于武汉市D社区的观察
作者:
冷向明;郭淑云;张艳秋
期刊:
领导科学论坛 ,2019年(19):52-66 ISSN:2095-510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郭淑云; 冷向明; 张艳秋]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能力;社区治理
摘要:
基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培育社区"自下而上"的能力是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社区教育因其独特的教育性与社区性的有机结合优势,是提升社区的个人、组织及网络等各方面能力的可行路径。文章以武汉市武昌区D社区典型经验为例,基于组织管理过程视角,分析社区教育影响社区能力的内在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作用于个人、组织与网络三个层面能力的生长,社区教育从"成员参与""草根领导""组织架构""问题评估""资源链接"五个维度全面提升了社区能力,是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径。城市基层治理应当关注、保护并支持社区教育这一"柔性力量",并在创新经验与环境调适契合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制度移植与制度扩散循序渐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
语种:
中文
展开
半嵌入性合作:社会组织发展策略的一种新诠释——以W市C社会组织为例
作者:
冷向明;张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58(3):20-28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冷向明; 张津]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组织;资源依赖;行为策略;半嵌入性合作;国家与社会关系
摘要:
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模式:西方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以及本土的“行政吸纳社会”“行政吸纳服务”“嵌入”“反向嵌入”“双向嵌入”等.基于W市C社会组织发展的纵向案例,本文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新关系形态,将其界定为“半嵌入性合作”,即以双方结构性非对称相互依赖、权力关系相对平衡为特点的非依附合作.这一关系建立在资源分散与功能差异的基础上,资源分散为社会组织聚合资源开拓了新渠道,但公务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社会组织业务性质又必然需要部分嵌入国家,因而是一种“半嵌入”;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弥补“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的需要,以及在公共服务中注意力分配差异,因而需要将各自部分目标嵌入到对方的运作中实现合作,最终形成“半嵌入性合作”的关系.“半嵌入性合作”以社会为重要的分析中心,充分反映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发展,为理解新时代政社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项目制”悖论抑或治理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余成龙;冷向明
期刊:
公共管理学报 ,2019年16(2):147-158 ISSN:1672-6162
作者机构:
[余成龙]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项目制;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三留守
摘要:
项目制供给需要考虑公共产品自身的属性特点,当软公共服务也开始用项目制的形式供给时,其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一个"真问题"。本文通过对鄂北G市一个"三留守"关爱服务项目的深度观察发现,政府主导下的项目化并未修复前一阶段公益服务项目形成的自组织生态,村民反而从全面参与项目过程变为被动地服从于项目安排,其身份角色从服务的享受者和供给者(志愿服务者)转变成适应项目"包装"需要的"表演者"。当政绩目标达成后,因无法创造"增量政绩"而不受政府重视,潜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即暴露,进而使项目走向衰亡。因此,供给断层仅是表征性难题,治理失效才是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危机。项目制并非天生"短命",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融合。
语种:
中文
展开
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行动逻辑与制度程序——基于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实践探索
作者:
黄琳;冷向明;郭淑云
期刊:
职教论坛 ,2018年(04):88-94 ISSN:1001-7518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郭淑云;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治理;行动逻辑;制度程序
摘要: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行政化和居民参与不足的困境,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据梁漱溟乡村建设及现代治理理论,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出以社区学校为平台,以班长议事会为载体,推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与制度程序。即突破既有社区治理理念,回归社区教育本质;创设\"班长议事会\",协商议事解决难题;通过教育赋权,加强居民参与能力培训;孵化草根社会组织,推动决议落实;建立时间银行,实现对志愿行动的长效激励。社区教育内容、过程、形式与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紧密融合、环环相扣,对于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强化居民行动能力、扩展资源链接网络、重塑社区治理结构、建立\"社区共同体\"具有显著成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语种:
中文
展开
共享经济治理中的政府责任——以共享单车为例
作者:
冷向明;郭淑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年(5):88-94 ISSN:1003-3947
作者机构:
[冷向明; 郭淑云]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市场失灵;政府责任;制度创新
摘要:
共享经济是基于"互联网+"背景,对传统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进行革命性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单车属于利益外溢的准公共物品,依托共享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削减了交易成本,呈现出巨大的正外部性。但在"契约人"特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下,负外部性显著,从而陷入"市场失灵"困境。因此,政府在共享单车治理中,应承担矫正"市场失灵"的责任,准确把握共享经济特征,在保护共享经济技术创新优势的同时,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落实责任的切入点在于瞄准治理"痛点",加强正式制度规范,并培育以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为内核的非正式制度,培养社会公德,形塑公序良俗,从而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创新扩散作用与示范效应,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效益,塑造共享经济的"中国模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城市融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浙江省Z社区为例
作者:
冷向明;徐元元
期刊: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13):66-75 ISSN:2095-510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冷向明; 徐元元]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治理
摘要: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本文以浙江省Z社区为案例,剖析了农民工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县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农民工服务站和农民工党支部等主体形成了“政府主导、社区运作、居委会引领、各方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模式,其治理机制体现为有效的精英领导、广泛的社区互动、积极的上下联动。与此同时,农民工社区治理也存在社区组织和制度“空壳化”、社区资源分配“区隔化”、公民权利“差序化”、社区互动“往而不深”等问题,压力体制下的政绩取向、自上而下的培育方式、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以及社区治理能力的局限性则是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民工社区治理实践以及后续理论研究的重要着力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组织建设、增进社区互动、增强社区资源动员能力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工的制度、权利、组织、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融入。
语种:
中文
展开
流动中的乡村:社会基础变迁与有效治理实现——基于鄂中L村的实证分析
作者:
冷向明;范田超
期刊:
求实 ,2016年(1):90-96 ISSN:1007-848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范田超;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流动;村民行动;社会基础;乡村治理
摘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基础的急剧变迁,农民流动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流动改变了村民的行动选择,进而改变了乡村治理基础,既有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而出现治理危机。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要从价值、策略、体制三方面入手,亦即构建复兴传统和建构法治文化并行的价值、能人带动嵌入农民合作的策略以及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体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现代公民身份与农民工有序市民化研究
作者:
张金庆;冷向明
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7(6):149-156,164 ISSN:0257-0289
作者机构:
[张金庆;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工农平权;现代公民身份;现代国家构建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城乡一体、工农平权的过程,实质是现代公民身份及其权利的实现,它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同一进程,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以地域社区成员身份及户籍身份僭越公民身份,形成了农民工与市民权利的差序格局,一方面是权利不平等,另一方面是民事、政治与社会权利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利遵循民事、社会、政治的序列获得发展。但基于"行政赋权"机制的农民工权利获致,呈现"非均衡赋权、碎片化赋权、个体化赋权、被动式赋权"的特征与问题,显现出弱化国家权威与制度认同等政治社会风险。从根本上看,实现有序市民化需要"找回国家",解构"公民身份差序格局","地方公民身份"必须让位于"国家公民身份";构建现代国家,实现民事、政治、社会三种权利均衡发展。从当前来看,实现有序市民化需要国家赋予"集体权利",规范有序地构建农民工"工业公民身份",以及社区动员与支持,开放、包容地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公民身份"。
语种:
中文
展开
包容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作者:
方堃;冷向明
期刊: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177-181 ISSN:1004-518X
作者机构:
[方堃]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民工;文化权利;包容性治理;均等化
摘要:
农民工文化需求从公民权的解释中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保障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权利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传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的封闭性与排异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短路”,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区被赋予更强的吸纳与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区级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是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政策困境及其变革研究——基于公民身份的视角
作者:
冷向明;赵德兴
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 ,2013年(2):98-102 ISSN:1001-4527
作者机构: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赵德兴]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公民身份;公共政策
摘要: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融入城镇困难引发了深刻的身份危机,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融城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公共政策体系建基于户籍身份或社区身份而非平等的公民身份.通过社会权利的“行政赋权”逐步实现平等公民身份值得肯定,但需警惕社会权利失衡发展,因其易导向传统“恩赐政治”而不是现代公民政治;应转向以平等公民身份基础的“劳动赋权”.未来平等公民身份的实现意味着农民工的“终结”,但不意味着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完全实现,乡土性的终结、城市性的养成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非政策建构的结果;农民工公共政策实践应由“流动人口”视角转为“移民”视角;由“赋权”为重点的权益保障范式转向以“增能”、“促融”为重点的社会投资范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阶段特性与政策转型研究
作者:
冷向明;赵德兴
期刊:
政治学研究 ,2013年(1):17-25 ISSN:1000-3355
作者机构:
[赵德兴]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新市民;阶段特性;公共政策
摘要:
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将遵循“农民—,农民工一新市民一市民”的路径。获得市民身份的“新市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依然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阶段。与农民工市民化阶段相对应,农民工产生之始,发展之中,“终结”之后,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公共政策调整的重点是不同的。当前农民工公共政策的重点是“赋权”,即实现农民工的平等公民身份和相应的公民权利。此后农民工公共政策的重点将转为“增能”、“促融”,即着力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投资,消除社会排斥,提升新市民城市融入能力和相应的现代城市商业生产生活能力,促进“新市民”与原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语种:
中文
展开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范式的研究
作者:
姜庆志;冷向明
期刊:
理论与现代化 ,2012年(1):42-47 ISSN:1003-150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30079;[冷向明; 姜庆志]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公民参与;社会资本;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
公民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资本理论是分析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对公民参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和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和基础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在社会资本缺失和负外部性下讨论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并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自我完善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语种:
中文
展开
包容性公民文化权利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作者:
方堃;冷向明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会议名称:
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
2012-11-09
会议地点:
广州
会议论文集名称:
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
关键词: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公民文化权
摘要:
农民工文化需求从公民权的解释中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保障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权利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传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的封闭性与排异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短路”,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区被赋予更强的吸纳与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区级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是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语种:
中文
展开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争议中的透视
作者:
赵勇;冷向明
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 ,2011年(2):62-65 ISSN:1001-4527
作者机构:
[冷向明; 赵勇]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理论
摘要:
服务型政府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学界在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及性质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但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关键点在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理论的态度。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其特定的中国"语境"和现实关怀,是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整个框架内的体制改革规划,其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保持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于目前中国的特定发展背景而言,可将西方政府改革理论作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间接理论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标准体系——基于系统权变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
张立荣;冷向明
期刊:
政治学研究 ,2009年(5):99-106 ISSN:1000-3355
作者机构:
[张立荣; 冷向明]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系统权变模型
摘要: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表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瓶颈.以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系统权变模型为研究框架,可以探索性地构建由价值与职能标准、技术标准、结构标准、社会心理标准、管理标准5个一级标准指标、24个二级标准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标准指标构成的"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以期为学界和政界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推出举措、推动实践尽绵薄之力.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