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与异质同构——“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
作者:
李遇春;鲁微
期刊:
东南学术 ,2020年(04):188-197 ISSN:1008-1569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 鲁微]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五四”文学;新旧之争;旧体诗;新诗;历史现场
摘要: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歌流派纷呈,新旧之争尤为突出.但长期以来,主流文学史或诗歌史习惯于将“五四”诗歌史简化为新诗“打倒”旧体诗并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历史,由此切割或遮蔽了“五四”诗歌的客观历史面貌.“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诗群体内部的新旧之争,以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和中晚唐诗派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诗界革命派、南社、学衡派为代表的革新派之间在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存在明显分歧,传统诗学的唐宋之争也延续其中.二是在新诗群体与旧诗群体之间的新旧论争,旧诗人经历了从大体沉默到被迫反击,再到主动进攻的过程,而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文言与白话、自由与格律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取向等进行,新旧之争逐渐白热化,最后新诗取得合法性地位.三是新诗群体一致“破旧”的同时,对于如何“立新”也产生了内部分歧.分歧主要表现为新诗的散文化(自由体)与格律化(新格律体)之争、新诗人对待中外诗歌传统的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勒马回缰作旧诗”的矛盾心态.其中隐含了新诗建设中“新”之含义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诗人在新与旧之间的游移与调适.正是在三种复杂的新旧之争中,中国诗歌呈现出新旧过渡时代的丰富性与异质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海洋”与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2):217-217 ISSN:1000-424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空间诗学;日常生活叙事;迟子建;生态叙事;时空体;文体美学;生态共同体
摘要: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
语种:
中文
展开
抗战烽火中的文体突围——论抗战时期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文体变革
作者:
邱婕;李遇春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53(06):49-58 ISSN:1000-579X
作者机构:
武汉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邱婕] 武汉工程大学
关键词:
抗日战争;新文学家;旧体诗词;文体变革
摘要:
抗战时期是新文学家旧体诗词创作的高峰期。新文学家的抗战时期旧体诗词创作并非单纯的"复制"中国古典诗词的行为,而是颇具"突围"意义的文体变革实践。"从启蒙到救亡"的时代主题变奏,以及新文学家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一体两面性"是新文学家在抗战时期进行旧体诗词文体变革的主要动因。抗战时期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精神意蕴变革主要体现在现代个体生命意识的书写、现代民族国家的诗性想象、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的消长三个方面,而艺术形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对白话旧体诗词的艺术探索、传统意象的复现与现代性"扩容"、以新文学文体"改造"旧体诗词三个方面。凭借跨越古今中西之边界的文体旨趣,新文学家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文体变革实践在有限的传统文学形式中创造出了无限的现代可能性。这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学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历史探索。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合法性”论争到“合理性”论证——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三人谈
作者:
李遇春;曹辛华;黄仁生
期刊:
文艺研究 ,2020年(11):90-99 ISSN:0257-587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生] 复旦大学;[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旧体诗词;上海大学文学院;述史模式;华中师范大学;问题与方法;个案剖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摘要:
<正>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焦点之一。为了总结成绩、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特邀请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生教授,围绕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展开对话,讨论现当代旧体诗词文献的开掘与整理、诗词述史模式的调整与更新、诗词传播与接受的场域与机制、诗词作家作品个案剖析等话题。现整理出这篇文字,以飨读者。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酿·孤寂·隐逸——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论
作者:
李遇春;段玉亭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12):196-213 ISSN:1003-026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李遇春; 段玉亭]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俞平伯;旧体诗词;旧诗的新诗化;创作心理;艺术渊源
摘要:
在俞平伯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通过旧体诗词这个特殊的私人文体作为艺术窗口,本文尝试透视俞平伯长长一生中的特殊心灵旅程。俞平伯七十余年的旧体诗词创作经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家国变迁、个人境遇及诗艺变化为向标,俞氏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俞平伯主要致力于旧诗的新诗化,于旧醅中灌注新酿。"十四年抗战"及解放战争的战乱时期,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深受杜甫、李商隐、吴梅村的影响,诗风沉郁晦涩,呈现出沦陷区文学或战时文学的特殊风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俞平伯诗词起初多抒写欣逢盛世的喜悦,后转向书写知识分子的特殊田园生活和暮年沧桑,其间都凝聚着古典隐逸心理的现代传承。
语种:
中文
展开
自由与格律:五四时期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
作者:
李遇春;鲁微
期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5(05):110-121 ISSN:1671-840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 鲁微]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五四时期;中国诗体;新旧冲突;句式;用韵;节奏
摘要: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新旧冲突异常激烈.其中,中国诗歌的新旧冲突,尤其是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更是文学论争中的焦点之所在.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句式、用韵和节奏三个要素上.在句式上,倡导自由体的新诗群体主张打破旧诗五七言为主的句法限制,代之以灵活多变的自由句式,而旧诗群体则以五七言为诗歌最佳体裁,并对新诗的无定体进行批判;在用韵上,新旧诗人群体围绕诗歌是否应该用韵以及新韵与旧韵问题展开争论;而上述这两个要素最终指向诗歌的节奏问题,新诗人追求不同于旧体诗词格律的自然节奏,力图实现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而旧诗人则坚守格律体的规范之节奏,并以规范为自然节奏之标准.当旧诗群体不断以反抗性立场对新诗的自由体进行质疑和纠偏时,新诗阵营内部也在进行自查自纠和自我调适.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展开的论争,实则体现了现代中国诗歌标准的分歧.而如何在自由与格律的冲突中不断寻找调适与和解的可能性,则是这场百年前的新旧诗体之争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以及留下的宝贵经验.
语种:
中文
展开
“海洋”与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树下》到《群山之巅》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 ,2020年(1):128-137 ISSN:1002-3976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迟子建;长篇小说;文体特征;“海洋”;宽度;密度;深度
摘要: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而为了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深度,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异托邦与乌托邦双重叙事空间的建构,以此展示现代人在另类空间中的存在性焦虑与理想性超越。
语种:
中文
展开
“我们的父亲”与传统——解读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1):93-101 ISSN:1002-1809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刘醒龙;黄冈;教育叙事;解读;父亲;长篇小说;政治经济学;教辅材料
摘要:
《黄冈秘卷》是作家刘醒龙的最新长篇小说.初看题目,读者很容易误以为是市面上的流行教辅材料《黄冈密卷》.但这不是一字之差的问题,而是其中隐含了作家刘醒龙的金蝉脱壳之计.诚然,这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吸人眼球的教育叙事外部框架,即"我"私下侦探并且破解市面上《黄冈密卷》的隐秘市场发行机制,这牵涉到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背后的"政治经济学",但明眼的读者一定能够发现,这个教育叙事外部框架其实不过是作家刘醒龙施展的叙事障眼法,而他真正的意图在于破译包裹在教育叙事外部框架之中的地方文化叙事内核.不错,对黄冈地方文化传统的深度叩问和深层解密才是作家刘醒龙的兴趣之所在.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冈人,刘醒龙长期以来都以书写以黄冈为中心的鄂东地方风土人情而著称,其代表作《圣天门口》和《天行者》都是讲述的鄂东大别山区故事.但这都是广义上的大黄冈叙事,而真正献给故乡黄冈(即民间说的老黄冈县)的长篇小说力作还得算是这一部《黄冈秘卷》.此前的长篇力作《蟠虺》虽然主人公曾本之是黄冈人,但那毕竟是一部写武汉的城市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其间虽然也有黄冈的叙事线索和文化笔墨,但显然在整体上不以解密黄冈地方文化秘史为叙事意图.《黄冈秘卷》则不然,它讲述的就是黄冈秘史,而这讲述离不开对主要人物形象的深层文化人格心理结构的透视和解析.因为所谓秘史即心史,黄冈秘史就是承载黄冈地方文化的黄冈人的心灵史或精神史,其集中体现就是当代黄冈人的典型性格与文化人格.于是我们无法绕开《黄冈秘卷》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人物———绰号叫"老十哥"的刘声志.
语种:
中文
展开
当代学者的文人情怀——话说於可训先生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长江丛刊 ,2019年(07):7+11+8 ISSN:2095-748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文学学会;武汉市作家协会;[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方面,以王蒙倡导"作家学者化"为标志,包括韩少功、张炜、王安忆、马原、残雪、余华、格非、王家新、毕飞宇等在内的诸多实力派作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他们或者写学术专著或者写理论随笔,一时间"作家批评"在中国文坛风起云涌,于今已到了蔚为大观的地步;而另一方面,伴随着"作家批评"日渐深入和深化的脚步,"批评家创作"业已悄然兴起,先是以不久前刚过世的雷达的散文为嚆矢,继之各体文学创作全面开花,举凡诗歌、小说、散文乃至跨文体写作,应有尽有,大有批评家向作家"反攻倒算"的趋势.曾几何时,人们有了一个偏执的印象,以为批评家不会创作,被人戏称只知道鸡蛋好吃而不会炒鸡蛋,这一回批评家干脆亲自进厨房做起了厨子,他们不当空头美食家,而是要秀一秀厨艺几何.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世纪文学微观察》
作者:
李遇春;江文
期刊: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5):39-39 ISSN:2096-246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北岳文艺出版社;当代文学研究;新世纪文学;文学随笔;批评向度;宏观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术风格
摘要:
<正>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的新书《新世纪文学微观察》,收录了作者从事当代文学研究二十年来的短评、论文、随感、序跋、演讲、笔记等,共计一百零一篇。这些文章虽时间跨度大、体裁不一、批评向度不同,却有着一贯的治学旨趣与鲜明的学术风格。上编"新世纪文学的批评向度"属于微言大义的宏观思考。这二十二篇文化文学随笔虽属宏论,却多从细微处着眼,针砭时弊中颇见学识与志趣。中编"新世纪短篇小说微观察"属于体小论精的微观透视。这六十一篇精心结撰的小文章从文学
语种:
中文
展开
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8):37-53 ISSN:1003-0263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刘醒龙《蟠虺》《黄冈秘卷》;文化人格;文学文体
摘要:
刘醒龙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蟠虺》和《黄冈秘卷》,其中透露出作家试图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古代文学文体的艺术新趋向。在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过程中,无论是《蟠虺》中的"青铜"人格还是《黄冈秘卷》中的"组织"人格,作家都将笔触对准它们各自的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心理冲突乃至人格结构失衡,甚至是生理不适与调适。而在重塑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过程中,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吸纳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同时格外注重转化中国古典小说的野史杂传传统,坚持以史传体为宗,并佐以博物和搜神两大叙事功能强化其杂史或野史特色。此外还通过文体互渗途径,将传统的诗古文辞纳入当代小说文体,继续沿着"大(杂)文学"或"大(杂)文体"传统的回归方向迈进。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0):136-140 ISSN:1674-656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旧体诗词;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新诗”;平议;文学革命;传统诗词
摘要:
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適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体,而“旧体诗词”却始终在主流文学史中付诸阙如。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史”已经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诗歌史段落。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现实主义”到“微写实主义”——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新潮探微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2):110-115 ISSN:1671-8402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微写实主义;描述型;分析型;生活流;细节流
摘要:
1990年代以来,随着“新写实主义”口号逐渐陷入沉寂,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悄然掀起了一场艺术变革,这就是上世纪末以来“微写实主义”在中国文坛的悄然兴起.当代中国“微写实主义”小说展示了两条艺术路向:一种是描述型的“微写实主义”,它以客观地描述和精细地呈现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象为艺术取向,另一种是分析型的“微写实主义”,它在精细地呈现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象的同时,又以冷静的理性思维和笔触分析种种看似客观的日常生活世象,尤其是人物的内心生活或心理镜像.“微写实主义”是“新写实主义”在艺术延伸和深化的轨道上走向成熟乃至极致的产物.由“新写实主义”的“生活流”跃进到“微写实主义”的“细节流”,这是当代中国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收获.只有赋予“微写实主义”以历史合法性,曾经的“新写实主义”才能从文学史的地层深处被唤醒,重新赢得艺术的尊严与能量.
语种:
中文
展开
“文艺复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重述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当代文坛 ,2019年(5):26-35 ISSN:1006-0820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当代文学;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历史重述
摘要:
"中国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方法或范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的历史描述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同一性而言,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后四十年",无论是"革命"语境中还是"改革"语境中,当代中国作家始终都在不同程度上或显或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现代转换"工作,都在有意无意地推进着"东方(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而从差异性的角度来看,七十年来,不同代际或不同身份的中国作家在这一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
语种:
中文
展开
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建构问题
作者:
李遇春;邱婕
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2018年(3):173-187 ISSN:0257-0246
作者机构:
[李遇春; 邱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抗战文学;旧体诗词;合法性;时空建构;文学史建构;批评建构
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边界的拓展与价值尺度的重估,尤其是随着中国政府对"十四年抗战"历史的重新认定,关于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建构问题已然成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时空范畴建构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从文学史秩序建构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从文学批评实践建构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通过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建构,可以还原抗战诗史的丰富性与异质性,进而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建中国抗战文学史的同一性与整体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名士风姿战士骨”——陶军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
作者:
李遇春;王彪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57(6):118-126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李遇春; 王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陶军;旧体诗词;战士风骨;名士风度;创作流变
摘要:
陶军一生的旧体诗词创作可用“名士风姿战士骨”这句诗概其全貌。“战士风骨”指其以现代革命集体意志书写为内核所形成的激昂、质朴、通俗的显在诗艺取向,而“名士风姿”指其深受古典名士风度影响所形成的个人化情志流露以及幽婉、清丽、含蓄的深层诗艺取向,二者互为表里、彼此契合。在时代语境、个人心境、艺术取境的共同作用下,陶军的旧体诗词创作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在革命战争时期(1937-1949),陶军由爱国知识青年跃变为革命战士,其诗作远承陆游悲愤激昂余绪,近受延安诗风熏陶,多属激昂质朴的军旅诗词。“十七年”时期(1949-1966),陶军由革命战士转为教育家和学者,所作或陶怡山水,或重检江山,或讴歌新气象,因受陶、谢影响,多为自然清丽的纪游诗词。十年浩劫时期(1966-1976),陶军虽境遇惨淡,但其风骨屹立不移,以偏于沉郁内敛的咏怀诗词创作为主。“新时期”(1977-1987)以降,陶军老骥伏枥,桑榆未晚,所作多为平易畅达的赠答悼挽诗。纵观陶军的诗词人生,其诗学选择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语种:
中文
展开
在旧体诗词与新体小说之间——论王统照的文体选择
作者:
李遇春;鲁微
期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12-22 ISSN:1001-4608
作者机构:
[李遇春; 鲁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王统照;旧体诗词;新体小说;文体互渗;文体间离;文体错位
摘要:
Wang Tongzhao is known for his achievement in new literary writings(in particular novel writing),but he was also very good at old literary genres especially ancient Chinese poems.However,Wang’s old-style poems and new-style novels share great commonality in such aspects as the theme,implication,imager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which constitute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new and old genres.In the stylistic function,his old-style poems are mostly the works directly showing the author’s inner world and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ms which were intended to yanzhi言志(literally express the poets’aspirations);his new-style novels became his tool to do enlightenment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thus fulfilling the long-pursued function of zaidao载道(literally to carry the principle)in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In terms of the religious issues,Wang’s old-style poem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astern Buddhist culture,while his new-style novels convey the cultural thought of Western Christianity.It is such differences and divisions that fully display the richness of Wang Tongzhao’s literary world.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Wang had different focuses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while he concentrated on old-style poems,he almost did nothing in new-style novel creation or vice versa.This kind of choice between the two literary genres constitutes 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i.e.separation and dislocation in genres)of Wang’s literary works.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riter’s self-cognition.Comparatively speaking,the old-style poems is more selforiented,mainly expressing the inner mind,while the new-style novel is closer to the times,mainly expressing the general reason and principle.Therefore,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choice of genre and style depends on the writer’s internal world and his external environment.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世情小说”的艺术探寻——乔叶与传统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 ,2018年(5):178-186 ISSN:1002-1809
作者机构: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新世情小说;艺术探寻;乔叶
摘要: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已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虽然关注乔叶的小说创作好几年了,但我最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她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实在是密不可分,这就难怪她的小说创作一直后劲十足、根深叶茂了.何以为证?先简单说些外证,我发现乔叶在散文随笔中多次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话本小说、古典戏曲进行改写或者重释,如牛郎织女、梁祝化蝶、张生煮海、田螺姑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中国古典文学文本都在乔叶的笔下闪烁着新的艺术之光.①乔叶甚至公开表示:“《三言》之中,让我落泪最多的小说,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②由此可见她对《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宋元至明清的话本小说的迷恋.我还注意到,乔叶是一个地道的戏迷,她不仅写过当代河南戏曲艺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旦角》,而且对河南三大地方戏种(豫剧、曲剧和越调)情有独钟.
语种:
中文
展开
怀念我的课外阅读时光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8年(05):1-1 ISSN:1674-4772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课外阅读;怀念;《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人民公社;《说唐》;拖拉机
摘要:
<正>回想起来,中学时的我是一个偏科的学生。从小我就喜欢文史、喜欢舞文弄墨而不喜欢理工。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到父亲工作的人民公社机械站去玩耍,男孩子大都对东方红拖拉机之类充满了好奇,而我却比较木然。我更愿意回到村子里听见多识广的老辈人讲古,更愿意一个人静下来读大人们扔在角落的旧小说,如《说唐》《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闲书。记得初中时我的偏科还不明显,到了高一就一下子暴露出来了。我对物理
语种:
中文
展开
为学理性批评辩护——论刘艳的文学批评
作者:
李遇春
期刊:
长江丛刊 ,2018年(35):21-24 ISSN:2095-748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文学学会;武汉市作家协会;教育部;[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刘艳;学理性;辩护;“70后”;批评家;批评意识;编辑工作
摘要:
作为"70后"批评家,刘艳不愿随波逐流,她有着十分清醒的批评家自我定位与文学批评意识,故而常能发出自己独特的批评声音.虽然她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从事文学批评,但她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却有着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最近这些年,不断看到她有长长短短的批评文章发表,而且其中每每可以见到精彩之作,让不同代际的学者和批评家刮目相看,这说明她在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批评道路上日益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她反复伸张学理性批评的文学伦理上,而且体现在她对"70后"批评家的身份辨析中.在她看来,当代文学批评界习惯于将"50后"和"60后"定位为"历史共同体"有其合理性,但把"80后"定位为"情感共同体"、把"70后"定位为"身份共同体"就存在商榷之处,因为"80后"是被流行文学体制包装和制造出来的一代,而"70后"由于缺乏外在的助推和形塑力量,成了有意被虚置的尴尬一代.而事实上,"70后"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当代中国文学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长期以来对文坛前辈们的纯文学谱系和学理性批评的坚守恰恰维系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命脉.所以她呼吁不同代际的批评家要密切关注"70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70后"批评家要格外重视对自己同代人的文学创作展开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而且与那种印象式或者随笔式的批评相比,她更呼唤对"70后"的文学创作展开切实而深入的学理性批评,这确实是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界难得的学理之声.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