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rriculum Integrating STEAM and Maker Education Promotes Pupils' Learning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cquisition
作者:
Jia, Yangyang;Zhou, Bing;Zheng, Xudong*
期刊: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年12:725525 ISSN:1664-1078
通讯作者:
Zheng, Xudong
作者机构:
[Jia, Yangyang; Zheng, Xudong; Zhou, Bing] Cent China Normal Univ, Fa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 Sch Educ Informat Technol, Wuhan,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Zheng, Xudong] C;Cent China Normal Univ, Fa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 Sch Educ Informat Technol, Wuhan,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engineering design;STEAM education;Maker education;STEAM and Maker Integrated Curriculum;Learning motivation;self-efficacy;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摘要:
Contemporary society expects learners to synthesize large amounts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and take advan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tackle complex, real-world issues. STEAM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such problem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but is often represented by courses that are merely disjointed arrays of school su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Maker education harnesses society's enthusias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but overlooks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that underpin these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novel elementary school course inform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inciples of STEAM, integrated with Maker's focus on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 The course design also utilized engineering design as a meta-thematic framework. A total of 164 third-grade pupils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with responses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the course promoted pupils' learning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acquisi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These effects were not gender-specific and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 a STEAM/Maker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sign in other settings.
语种:
英文
展开
信息实践何以促进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基于具身认知视角
作者:
王美倩;郑旭东;吴砥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年33(03):25-31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王美倩; 吴砥]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实践;具身认知;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
摘要:
信息素养是智能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其发展有赖于科学有效的信息实践。但在工具理性影响下,信息实践长期处于身心二分的离身状态,造成信息素养培养停留在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技能的外延式发展层面,如此培育出的"单向度"人才难以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具身型信息实践促进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个体应对技术异化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历史必然和时代要求。具身认知科学建立起身心合一的整体论,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具身认知视角来看,身体是信息实践的主体,通过"感知—行动"循环的动态耦合机制支持学生与信息技术及外部环境的交互,从而促进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应当建立人与技术间的具身关系,并赋予学生在信息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信息实践的具身转向,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内涵式发展;同时,还应当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具身型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语种:
中文
展开
后信息时代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向——基于哲学、科学和技术视角的分析
作者:
王美倩;郑旭东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2020年26(06):69-76 ISSN:1007-2179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王美倩;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后信息时代;教育实践;信息型实践;具身认知
摘要:
教育实践是一种信息型实践,受时代变迁、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影响.本研究基于哲学、科学和技术三重视角,对教育实践的基本内涵及其具身转向进行分析.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以信息为中介、以会话为基本形式的对象化实践,它包括教师主体的对象化和学生主体的对象化,即教师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学生身上以及学生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外部世界.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看,教育实践观经历了由经典认知科学主导的离身型实践观和由具身认知科学主导的具身型实践观两个阶段.机器隐喻的离身型教育实践在工业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带来了教育异化、人的单向度发展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生命隐喻的实践观受到青睐并成为教育实践新的发展方向.构建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成为后信息时代教育实践具身转向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必须站在技术视角重新思考教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具身发展为人与技术具身关系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它通过主体性在场、具身性交互和人性化赋能等原则,推动教育实践的智能化发展和具身性转变.
语种:
中文
展开
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
作者:
桑新民;朱德全;杨磊;吕林海;李艳;...
期刊:
教学研究 ,2020年(01):1-21 ISSN:1005-4634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134;[杨磊; 朱德全; 李艳] 西南大学
关键词:
学习科学;未来教育;设计研究法;人文向度;本土化建构;安德森难题;新冠肺炎疫情;创新教学实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摘要:
未来已来,未来教育也已到来。本组笔谈,分别从教育的希望、师者的情怀、学习科学的使命、教育管理者的应对、教育研究者的探索及实践等几个层面呈现了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的概貌,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学习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让教育从容应对未来。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为基础,论述了学习科学对未来教育的重要影响,并警示着未来教育的希望。在新技术时代到来之际,提出未来教育中"不变"的是教育的人文向度,"变"的是技术的全面渗入;要以"变"促"不变",遵循教育的生命逻辑。在中西比较视域中,审视着我国学习科学的发展,论述了中国本土学者的使命与担当。对当下疫情的教育应对之局面进行了崭新的思考,从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三个维度对传统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比较,对我国的未来教育给予了期待。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尺度绘制了一幅学习科学"诞生记",并将"安德森难题"展示出来,提出了学习科学向着未知前进的一个方向。从学习科学视角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新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为国内学习科学在教育实践操作层面的推进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做法和思路。
语种:
中文
展开
创客教育如何突破迷思走向智慧:来自力量型神话的隐喻
作者:
郑旭东;陈荣;蔡建东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年32(03):30-35,43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陈荣]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蔡建东]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创客教育;迷思型神话;力量型神话;神话隐喻;教育变革
摘要:
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人类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来看,神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迷思型神话和力量型神话。迷思型神话可视为田园牧歌式的迷梦,束缚人类改变自我而屈从环境;而力量型神话则展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智慧,通过思想启发推动人类改变环境。力量型神话对教育过程的观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身份认同、价值论层面的教育价值确立与实践论层面的创意潜能激发。在高扬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创客教育被寄予变革传统教育的厚望。但创客教育在实践中受到的过度追捧,使其有蜕变成为一种迷思型教育神话的危险,因而亟需为其正本清源。创客教育应从STEAM教育的创新发展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将力量型神话作为一种美学方法引入其中,最终实现创客教育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同时,创客教育可以从力量型神话中挖掘新隐喻,汲取新力量,让学习者在诸神和英雄的世界中发现并创造自我,真正激发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教育真正进入由学习者驱动的自组织和超循环的新境界。
语种:
中文
展开
人的不完备性及其超越:创客教育何以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作者:
陈荣;郑旭东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31(5):39-45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陈荣]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创客教育;创中学;主体行为;不完备性;教育变革
摘要:
对学习来说,人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本身思维与行为的局限性。不完备性问题为人类教育埋下了知行分离与主体失落的隐患。面对这种长期以来困扰不断的教育异象,西蒙·佩伯特在继承皮亚杰提出的"理解即发明"之学术观点基础上,以"创中学"的理论研究与LOGO儿童编程语言的教学实践应用对知行分离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主张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支持的"知行合一"突破人的不完备性带来的教育约束。时至今日,创客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将创中学的思想推向了教育实践,企图在教育过程中以劳动过程的双向建构来缓解乃至最终克服知行之间的张力,扭转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与主体失落的教育问题,进而以工程造物的教育实践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创客教育由此在学校教学中掀起一股以创造性学习为主旨的教育改革热潮,而且还力求在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疆域内打破人的不完备性,以此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植培全民众创的文化基因与推动教育理论的科学重构,最终重塑21世纪教育的现实和未来景观。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百年回望布鲁纳
作者:
郑旭东;陈荣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40(6):5-10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陈荣]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布鲁纳;百年回望;教育过程;教育文化;起承转合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以"起、承、转、合"为关键词对布鲁纳以"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引领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的"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历史与逻辑进行了解读,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认知心理学家跨界到教育领域,并力图在教育研究中建立起教育学与心理学平等对话的桥梁,进而通过对"文化"概念的深入理解最终成为一位横跨心理学与教育学且能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对教育本质进行探索的教育学家;同时,考察了20世纪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演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学在借助心理学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后,一步步逐渐摆脱对心理学的依附,恢复自己的学科主体地位,并尝试把"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熔于一炉,从而开辟教育研究的新天地.
语种:
中文
展开
经验、教育与博物馆:走近杜威的博物馆教育思想
作者:
郑旭东;李洁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1):30-39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430079;[郑旭东; 李洁]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约翰·杜威;博物馆教育;经验;建构主义;境脉化模型
摘要:
约翰·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财富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具有引领作用。博物馆教育作为非正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杜威的博物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经验"与"教育"的关系构成了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题,尤其揭示了博物馆中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的经验才具有教育功能。二是实用主义认识论倡导的"行动"与"思维"的循环连续构成了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基于反射弧概念阐发的经验的"连续性"与"交互性"的交相缠绕揭示了博物馆学习的心理机制。从实践层面来看,杜威本人将博物馆置于理想学校的中央位置,兼具有统合各种经验的枢纽作用,并基于此创建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杜威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不仅推动了早期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也有力地支撑了当代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建构。当代博物馆教育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杜威博物馆教育思想的影子。
语种:
中文
展开
论具身学习及其设计: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作者:
郑旭东;王美倩;饶景阳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40(1):25-32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王美倩; 饶景阳]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具身认知;学习设计;反思性实践
摘要:
从具身认知的观点看,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动和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两种认知模式的协调运作。它强调身心统一基础上的实践与经验的互动,主张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实践"来构建个体综合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涌现于以身体为基础的隐喻和模拟机制,并表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感知—行动"循环。因此,具身学习的设计需聚焦于以具身交互促进经验建构,即要促进认知之物理、生理和心理过程的耦合循环,助力学习者身体、心灵和学习环境的彼此建构,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语种:
中文
展开
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研究:进展、挑战与出路
作者:
王婷;郑旭东;李秀菊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2018年39(7):57-63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李秀菊]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关键词:
家庭群体;场馆学习;行为组织;认知发展;经验建构
摘要: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研究存在两种基本视角,行为视角侧重对家庭群体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人口统计学与行为学考察,认知视角侧重对参观动机、认知发展、思维转变以及经验建构的深层探索;但理论原创不足使对家庭群体场馆学习的描述性考察存在局限,个体主义取向使对家庭群体场馆学习进行解释性探索面临着尴尬;对场馆学习境脉中行为、认知与经验的复杂交互机制研究不足;未来需推进与亲子家庭组织形式和场馆复杂境脉相适应的基础理论探索,克服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间的张力,建立以家庭行为、身份认知和经验建构为核心的整体研究框架。
语种:
中文
展开
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
期刊:
教育研究 ,2018年39(4):16-22 ISSN:1002-5731
作者机构:
[杨宗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砥] 华中师范大学.;[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摘要:
教育信息化发展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典型阶段,中国教育信息化"起步"与"应用"两个阶段,现已基本完成,将进入"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即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阶段跃升的关键节点。教育信息化1.0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先后经历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两个阶段,凝炼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发展理念,以及"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两大基本发展方针。但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主要还停留于工具层面的简单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学校管理体系重构还很少发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要准确认识教育信息化2.0的显著特征,以科学的战略规划引领新方向,以交叉的科学研究把握新规律,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结构性变革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创生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混合现实环境中具身交互如何促进科学概念理解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年(6):28-36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黄红涛]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孟红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左明章;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具身认知;混合现实;学习环境;概念理解;深度学习
摘要:
具身认知和混合现实是当代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两大前沿,推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参与认知过程的理论观点对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具有独特作用,而混合现实为学习者的具身参与和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此建构具身型混合现实学习环境,是打破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之阻隔,让学习者充分使用自己的身体开展各种认知活动,真正促使学生从"离身"走向"具身",并促进其对科学概念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径.当前实践领域已有不少研究通过设计能够激发具身交互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学习者对科学、地理、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并认为具有显著效果.然而这些研究更多是在特定的技术创新及其约束性条件下驱动的,没有将研究焦点明确置于技术创新在教育境脉中的功效之上,也没有回答"如何有效"和"为何有效"的深层科学问题.因而,未来混合现实环境中具身交互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研究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逐步发展一套能在混合现实环境中有效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具身交互策略,二是在实证研究中逐步揭示混合现实学习环境中具身交互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认知加工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场馆学习中的家庭行为模式:表征元素、形成机制与基本类型
作者:
郑旭东;王婷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9):1-5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场馆学习;家庭行为;共同注意;陈述解释;合作协商
摘要:
家庭行为模式是揭示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中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与前提。家庭行为是探索场馆学习机制的显性依据与隐性线索,言语活动和肢体行为是家庭行为模式的主要表征要素。儿童、家长和人工制品的交互构成了场馆学习境脉中的三重行为互动,个体、文化和物理境脉构成了家庭行为模式中的三种学习境脉,场馆学习的共时经历与历时经历的交互作用是推动家庭行为模式发展与演化的动力机制。家庭群体在场馆学习境脉中的行为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共同注意,即以分享为目标的指示性行为模式;陈述解释,即以传授为目标的教导式行为模式;合作协商,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复杂行为模式。
语种:
中文
展开
会话分析:社会学视角下课堂协作学习的多层次探索
作者:
吴秀圆;郑旭东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2017年38(10):93-99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吴秀圆]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会话分析;真实课堂情境;协作学习;语料;语境
摘要:
会话是课堂交互的主要载体,可以揭示教学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这对探索协作学习中的复杂交互尤为重要。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既有协作学习研究面临的挑战,包括忽视活动情境性、动态性、多层次性、普遍性与差异性等,在此基础上引入会话分析这一社会学方法,总结了该方法的核心观点,包括语料观、语境观及三大假设等,阐述了其对研究学习之动态发展、课堂交互、知识建构等方面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基于会话分析的协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的初步确定、基于协作学习自然发展的语料收集、基于真实活动发生的客观语料转写、基于会话策略与问题探究的语料转写以及基于会话内部机制的解释性模型的形成与应用五个步骤。
语种:
中文
展开
皮亚杰与布鲁纳的和而不同与整合发展——兼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重纵深
作者:
郑旭东;陈荣;欧阳晨晨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年(5):29-36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欧阳晨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陈荣] .
关键词:
皮亚杰;布鲁纳;发生认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技术学
摘要:
皮亚杰与布鲁纳是20世纪教育与心理研究领域内两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不仅引领了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革命",同时也推动了20世纪后半叶教育研究的认知转向,使教育学在科学化道路上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就心理研究而言,皮亚杰的心理研究体现出哲学优位的意蕴,即心理学的研究应服务于哲学的目的;而布鲁纳的心理研究则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追求,即非常重视从教育本位出发重新审视对人类心灵的描述。就教育研究而言,皮亚杰主要是基于心理发展的认知研究来建立一门科学的教育学,两者体现出一种"单向道"的发展模式;而布鲁纳则强调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动力,试图通过创建"综合成长学科"来重构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协同发展的双螺旋演化进路,即"双向道"发展模式。整合皮亚杰与布鲁纳学术思想的和而不同,可以开创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格局:以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的理论为主要基石建构的教育技术学,既要研究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要研究技术促进人类学习发生和发展的心理机制,还要引入哲学思维来引领和观照。唯此,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才会更加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
语种:
中文
展开
培育反思性实践者: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
作者:
郑旭东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25(7):5-11 ISSN:1009-8097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会议名称:
2015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暨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
会议时间:
2015-10-01
会议地点:
武汉
会议论文集名称:
2015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暨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
关键词:
解说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反思性实践者
摘要:
由各种社会历史因素推动的教育的制度变迁与重塑,以及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认知、角色定位与实践探索的转变.从博物馆本位的"解说员"到教育本位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见证了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持续进步.然而,信息化与全球化合流推动的新一轮社会历史变革又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职业准备不足严重制约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面对新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必须把反思性实践作为新的认识论框架,把实践社团作为促进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才能成为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反思,在认识与反思中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者,有效应对狂飙突进之社会变革中持续变化的博物馆教育.
语种:
中文
展开
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
作者:
王建中;曾娜;郑旭东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年(2):15-24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王建中]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关键词:
多媒体学习;理论基础;双重编码;工作记忆;生成学习;认知负荷
摘要: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证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是理解多媒体学习的关键.双重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和主动加工假设是梅耶构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基石,也是整个多媒体学习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三大假设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正是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模型、生成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由此构成了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双重编码理论和工作记忆模型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了关键概念与元素;生成学习理论则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了基本的解释性框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正是由这些关键概念、元素和解释性框架整合而成;而认知负荷理论则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为基础,进而为多媒体教学的系列设计原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