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课动机的调查研究与改进策略建议——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期刊:
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3):80-84+90 ISSN:1005-045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郑旭东; 王金华; 郑伦楚]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课程选择;选课动机;问卷调查;策略建议
摘要: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选课受教师、课程、个人、他人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考研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兴趣、求知欲望、教师态度、考试通过率是学生选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及成因的分析,本研究从导师制度、教师激励、课程考核角度提出三条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完善本科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选课:增设平行课程,制定教师激励制度:调整考核比例,注重过程性评价。
语种:
中文
展开
学习科学:百年回顾与前瞻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38(7):13-19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王美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学习科学;学习研究三部曲;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三个世界
摘要:
文章基于历史与逻辑同一的方法论,对百余年来的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前瞻。研究发现:在教育研究中坚定贯彻心理学的方法,既推进了对学习的科学探索,也让教育学陷入了合法性危机;20世纪谱写了学习研究的“三部曲”:“动物是如何学习的”、“机器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在方法论上有三大主要突破: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为代表的新基本框架,以会话分析为代表的新研究方法,以复杂性科学为代表的新思维模式;目前学习科学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转折,即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整合对大脑、心理与经验的探索,把学习研究的微观、中观和宇观“三个世界”统一起来,是其面临的最为巨大的挑战。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结构”到“文化”的演进:布鲁纳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
郑旭东
(郑旭东);陈荣;梁美荣#ZHENG Xudong;CHEN Rong;LIANG Meirong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1):36-42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陈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LIANG Meirong]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布鲁纳;结构主义;计算主义;认知主义;文化转向;范式转换;当代意义
摘要:
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20世纪初心理学家转向教育研究,历经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变迁,以及认知革命从"结构"到"计算"的路径更替。虽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与学科地位,但也为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留下了"个体主义"与"唯我论"两大麻烦,由此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彼此割裂的历史困局。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集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于一身的布鲁纳,先是作为认知心理学家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革命,而后以认知心理学家的身份转向教育研究,把基于认知心理学构建的教育理论推向实践,最后又从教育实践返回到教育理论,通过"叙事转向"中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界定,扬弃了自己早期基于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文化新取向,为推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开辟了新道路。沿着布鲁纳从"结构"到"文化"学术思想的演进路径,未来我们应树立起兼容并包的广义科学观,重塑教育与心理研究的学科文化,并建立起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学机制。
语种:
中文
展开
在场:工具中介支持的具身学习环境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22(1):60-65 ISSN:1007-2179
作者机构:
[王美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现象学;在场;具身;学习环境
摘要:
本研究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从"在场"这一关键概念出发,对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进行了现象学意义的理论考察。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看,在教育这一境域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生活世界的学习环境通过"在场"实现的融合,是通过作为工具中介的技术具身于人完成的。具身学习环境之于主体的在场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基于具身认知的理论,以具身的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从而为学习者的在场体验提供潜在可能。只有以具身技术为中介,才能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的在场,即通过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之中介与桥梁的具身技术来建立"学习者—学习环境"之间的"在场"关系。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新系统观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37(1):18-24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王美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具身认知;学习环境;静态预设;动态生成
摘要:
学习研究,尤其是认知研究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着学习环境观念的变迁与发展。具身认知的崛起突破了离身认知语境下基于原子论的学习环境构建之系统观,即把学习环境构建视为无生命的机械组建过程,以及相应的预成教学观,为学习环境建构确立了新的系统观,即在具身认知的语境下,基于整体论,把学习环境的构建视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重建与动态生成过程,并确立了相应的生成教学观,从而推动着学习环境的基本观念从机械的静态预设走向有机的动态生成。而具身学习环境由于在认知上坚持的具身立场,使得其在复杂性、开放性与适应性上和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又具有了别样的内涵。
语种:
中文
展开
信息化教育中的IT治理:基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视角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2):74-79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孟丹; 杨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IT治理;治理能力;治理体系
摘要:
该文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从IT管理到IT治理的思想蜕变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以此为基础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教育中的IT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进行了架构。在治理体系方面,提出信息化教育中IT治理的开展基于组织结构、实施流程、关系机制的整合集成,是战略、价值、风险、资源、绩效的多方统一;在治理能力方面,提出面向信息化教育的IT治理能力结构中战略性决策能力是核心,系统性整合能力是保障,信息化变革能力是动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及其进化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
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37(6):54-60 ISSN:1003-1553
作者机构:
[王美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具身认知;动力系统;学习环境;工具中介;进化机制;双向建构
摘要:
具身认知的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动力系统,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性关系,并基于因果事物的动力循环持续推动着整个系统的进化,因此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成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被称为具身学习环境。作为具身认知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过程必然也遵循着母系统的进化规律:学习者、工具中介和学习环境作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主体,通过具身性交互、耦合性循环以及适应性维护等方式不断推动着环境系统的发展。而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结果重点体现在以具身技术为中介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双向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构成了学习者心理与学习环境复杂性交互的桥梁,技术工具则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延伸和学习环境具身的基础。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布鲁纳学术思想两次转向反思中国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文摘,2016年(2):74-7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布鲁纳;文化心理学;中国;反思;“文化转向”;《教育文化》
摘要:
布鲁纳一生在学术上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第一次转向可以称为“认知转向”,引领了心理学的认知革命;第二次转向可以称为“文化转向”,催生厂文化心理学,这两次转向均对当时及后世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两次转向分别产生了两本在教育心理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教育过程》与《教育文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教育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1):9-16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郑旭东; 杨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徐娟]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数字公民;数字公民教育;教育信息化
摘要:
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同时在传统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的数字空间里生存,享受两种空间带来的权利和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受到两种空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制约。身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人们有一套在数字空间里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该文分析、梳理了有关数字公民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数字公民教育的标准、要素及其分类,并从数字公民教育的视角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大数据分析、新兴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解析,以期对我国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和数字公民教育发展有所启发。
语种:
中文
展开
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新应用:进展、挑战与出路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2):2-7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郑旭东; 杨九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学习分析;学业成功;教学效能;资源配置
摘要:
学习分析是近年来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创新应用最重要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广泛的文献综述,试图全面揭示这一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创新应用的基本范畴与主要进展、面临的关键课题与重大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出路,以为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作者认为,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范畴:从学习视角看,是如何利用学习分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从教学视角看,是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从管理视角看,是如何利用学习分析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作者发现,过去几年学习分析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可观进展,但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如何把学习分析建立在对学习的科学认知之上,如何克服关键的技术瓶颈,如何防止技术与数据被滥用,如何提高学习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能力等。作者提出,学习分析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可持续的创新应用,有赖于在战略与政策支持、资金与资源投入及人员配置与培训上付诸更多努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感知—行动”循环中的互利共生: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生态学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9):74-79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王美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具身认知;生态心理学;感知—行动;互利共生
摘要:
具身认知打破了经典认知科学中根深蒂固的身心二分,进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传统,开辟了对认知进行理论解释的新道路,而其深厚的生态心理学渊源,则有力地促进了具身认知领域内"认知生态"这一观念的发展,进而在教育学的层面上,推动了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之生态隐喻的建立。基于这一生态隐喻,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就不再是一个纯思维的线性模式,即"输入—存储—再现"模式,而是一个基于"感知—行动"循环的动态耦合机制。理解这一机制有三个关键之处:环境的给养与学习者的效能;客体探测的不变性与主体意图的动态性;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基于"感知—行动"调适机制的耦合性交互。在"感知—行动"的循环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建立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环境构建的观念共同决定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内共生关系;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惠式发展。
语种:
中文
展开
技术炒作曲线的教育价值及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观照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1):19-26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曹胜勇; 黄妹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技术炒作曲线;移动学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技术学;教育价值;媒体关注度
摘要:
技术炒作曲线是一条呈现新兴技术从提出到成熟运用于某一领域期间在每一个时间段受到媒体关注度的曲线,是用于整体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态势、评估技术创新成熟程度、选择创新介入时机、预期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的有力工具。运用技术炒作曲线透视技术创新在教育领域内的扩散轨迹,有助于人们理性认识和把握新兴技术在教育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内在价值,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纵观教育技术领域内各种技术融入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大多数技术融入进程都停滞在低谷期,进而在领域内销声匿迹。这归根结底源于我们没有处理好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为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确立真正的价值追求。面对技术浪潮下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技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应秉持应有的学术定力与专业精神,从技术融入教育本身的规律出发,真正意识到其复杂性与长期性,扎实地推进基础研究,并致力于把基础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领域转化,以帮助技术在向教育领域扩散的过程中成功通过炒作曲线。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兴信息技术在优化残障人士博物馆参观体验中创新应用的趋势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6):56-64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陈荣; 梁美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张雯迪] 武汉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
博物馆;残障人士;参观体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非正式学习
摘要:
残障人士数量庞大加之教育民主化趋势日渐强盛,完善残障人士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博物馆作为主要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是残障人士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不同类型身体缺陷在其参观过程面临行动障碍、获取展品信息障碍、掌握位置信息障碍、感知展品障碍及沟通交流障碍等,使残障人士场馆学习无法顺利进行.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在提升正常人士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为消除残障人士生活障碍提供新契机.安全导航技术、眼控技术、室内定位技术、力触觉反馈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凭借各自功能优势极大提升了人类生活水平,并且不同技术对于消除残障人士不同生活障碍提供强大动力.因此,为实现残障人士博物馆参观无障碍,应分析不同残障人士的参观障碍,从残障人士角度出发将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中,结合新兴信息技术各自功能特点,发挥各自功能优势,针对性地消除残障人士参观障碍,最终使残障人士参观体验实现全方位优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布鲁纳学术思想两次转向反思中国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6):30-35,45 ISSN:1009-5195
作者机构:
[郑旭东; 陈荣;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布鲁纳;认知转向;文化转向;教育文化;教育过程;教育技术学
摘要:
布鲁纳一生在教育与心理研究方面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即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认知转向基于认知表征理论构建了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打通了教育学与心理学,并构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双向道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转向使教育心理研究从注重"因果解释"转向"文化诠释",颠覆了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带动了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之创新与发展。纵观布鲁纳学术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向,反思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在从领域向学科的挺进中如何实现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匹配;二是在自身学科理论建构的进程中如何保持科学和人文的交相辉映。具体而言,前者应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带动学科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后者应借助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现代科学理性至上的原则,使教育技术摆脱工具理性知识观下对自身作为辅助工具和技术手段的狭隘定位,真正让技术渗透人文关怀,让教育回归经验世界,由此构建具有不同气质的教育技术学理论。
语种:
中文
展开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现状、趋势与挑战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25(6):5-11 ISSN:1009-8097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郑旭东] 郑旭东;[李志茹] 李志茹
关键词:
场馆学习;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向
摘要: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参观者日益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数字化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极大份额,跨机构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开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与学习的权利。从技术视角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技术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内容创作相对落后,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愿景与理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语种:
中文
展开
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文摘,2015年(5):22-23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家庭行为;学习理论;场馆;20世纪80年代;解读;经验;认知;学习研究
摘要:
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是一种渗透着家庭文化的学习1.早期基于家庭群体之场馆学习研究焦点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家庭群体在博物馆中的互动行为和言语会话成为场馆学习研究最初的焦点,人们试图通过观察和描绘家庭成员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实行为方式和会话内容探究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本质,寻找影响场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因素。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25(2):5-11 ISSN:1009-8097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场馆学习;进步教育;博物馆本位;学习本位
摘要:
该文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发挥的历史演进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索,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及公立学校系统的创建构成了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发端,其背后隐藏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精神,而响应的则是近代以来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进步教育运动的两大派别——管理进步教育和教学进步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价值取向,即提供经验而不是知识.20世纪下半叶,以布鲁纳领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向场馆学习的历史转型,而在这场转型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从“以博物馆为本位”向“以学习为本位”的演进与发展,是对基于赫尔巴特之教育传统的突破,关注与彰显的是学习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
语种:
中文
展开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场馆学习:回顾与展望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25(1):5-11 ISSN:1009-8097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孟丹]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场馆学习;教育技术;视听教学;博物馆
摘要:
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出发对场馆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认为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曾经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博物馆为基础的场馆学习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发端,其后伴随着教育技术领域自身专业化的推进以及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渐行渐远,场馆学习淡出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视野。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非正式学习的崛起,教育技术与场馆学习有必要再度携手。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出发,区分了场馆学习研究的两种视角——教育学的视角与技术学的视角——以及它们各自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未来对场馆学习的探索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回答“博物馆中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课题。
语种:
中文
展开
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25(5):40-46 ISSN:1009-8097
作者机构:
[郑旭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聂海林] 湖北省科技馆
关键词:
科技场馆;人工制品;意义建构;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摘要:
该文对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进行了讨论.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主要表现为科技展品,它们对人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被视为人与物质世界之间进行交互的中介工具.科技场馆境脉中参观者的参观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意义建构实践,这种意义建构实践主要是由物质或器物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提供中介支持,同时非物质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科技场馆境脉下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被统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语种:
中文
展开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4):1-6,19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朱莎]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旭东; 杨浩]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技术扩散;适效性;滞后性;大型开放网络课程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还面临着一些困惑与挑战,比如"非显著性差异现象"与"乔布斯之问",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历史命运。从"创新扩散模型""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成熟度曲线"等技术扩散的理论视角出发来审视与反思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散,有助于我们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普遍规律,破解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历史与现实难题。而揭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适效性与滞后性等特殊性,则可以有效回应"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回答"乔布斯之问"。以此为基础,该文对包括大型开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在内的教育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度解析,期望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尤其是正规学校教育融合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语种:
中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