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育人价值实现
作者:
夏玉环;郭元祥
期刊: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年CSSCIAMI(01):3-14 ISSN:1003-160X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具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是一面蕴含着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重要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特质,立足于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其先进性和发展活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承载的理想信念、价值规范、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等丰富内涵,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打牢了精神底色,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价值。引导学生经历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觉醒、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文化实践过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方式。以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需要通过价值嵌入、内容融入、活动浸入的方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使学生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语种:
中文
展开
感性活动的进阶:感受性学习及其发展价值的表达
作者:
郭元祥;马晓华
期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CSSCIAMI(2):27-40 ISSN:1001-460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郭元祥; 马晓华]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感受与感受性;感性与理性;感受性学习;深度教学
摘要:
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与感受的能力,感受性是人的实践特性。充分发挥感性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丰富价值是推进学习形态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诉求。感受是人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的感官、身体、心灵等对现实世界敞开的...展开更多 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与感受的能力,感受性是人的实践特性。充分发挥感性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丰富价值是推进学习形态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诉求。感受是人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的感官、身体、心灵等对现实世界敞开的开放性态度,是对社会、道德和美的吸纳、包容与理解。通过感受人得以获取关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并完善认知,丰盈情感,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整发展。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感觉构成了感受生成的基础,人的感受性依赖于感性活动的深化。课堂学习必须克服过于强调知识的符号训练和孤立的理性认知、轻视学生感性发展、学习环境封闭、与真实情境和社会生活经验脱离的弊端,重视学生的感受能力培育。基于人的感受性,感受性学习是以感官为通道,以感觉、知觉等感性活动过程为基础,以感知、体验、感悟为基本方式的学习形态,是一种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感受性学习的内在机制包括以感知觉和表象为基础的感性反映过程、感性向理性的进阶过程、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感受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感受力,要真正进入学生内在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解放学生的感官,基于真实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与表达,在高度关切现实世界中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活态化,引导学生走向感受性实践。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切实解决核心素养培育的难点问题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2024年(01):6-7 ISSN:1672-6715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 教育部;[郭元祥]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摘要:
<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当前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总结二十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深化?如何深化?这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难点问题,围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种:
中文
展开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内在逻辑与学习进程
作者:
刘艳;郭元祥
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44(02):38-45 ISSN:1000-0186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刘艳;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学科实践;学科观念;感性实践;社会建构;复杂问题解决
摘要: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又在指导和规约实践中得以发展,个体观念则在经历学科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建构,再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实践力。学科实践以感性实践为起点,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通过理性实践与协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并在知行循环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让学科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需明确“学用合一”的学习理念,以“学科心理”来融通系列学习活动,厘清进阶性学科问题与问题链的现实路径,并致力构建意义协商的学习共同体。
语种:
中文
展开
知识、想象力与深度学习——与吉莉安·贾德森教授关于基兰·伊根的研究的对话
作者:
李新;郭元祥;容翠;吉莉安·贾德森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42(6):125-136 ISSN:1000-5560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吉莉安·贾德森]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教育学院,本拿比 V5A 1S6;[李新] 湖南师范大学;[郭元祥; 容翠]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课程知识观;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学科想象;认知工具;深度学习
摘要: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基兰•伊根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等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课程知识、学习、理解、想象与想象力的本质,以及知识理解的本质与类型、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展开更多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基兰•伊根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等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课程知识、学习、理解、想象与想象力的本质,以及知识理解的本质与类型、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开发了想象力培养的认知工具,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策略。在深度学习研究中,建立了深度学习的知识标准和教学基本准则。2006年以来,针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建了深度教学研究团队。围绕教学价值观、课程知识观、教学过程观和学习活动观的转变,采取3K研究方式,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理念与策略,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围绕基兰•伊根教授关于知识、想象力与深度学习研究等方面的创新贡献,对话和访谈西蒙菲莎大学吉莉安•贾德森教授,以期为我国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破解核心素养发展的难题提供借鉴。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父母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校联结的作用
作者:
武俐;郭元祥
期刊: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4年22(1):64-70 ISSN:1672-0628
作者机构:
[武俐;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武汉 430079
关键词:
父母自主支持;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学校联结
摘要:
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校联结问卷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展开更多 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校联结问卷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2)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父母自主支持影响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均受到学校联结的调节。研究结果凸显了家校协同在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适应水平具有现实启示。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实践育人的基础与形态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教育家,2023年(23):7-8 ISSN:2096-1154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实践育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代新人;立德树人;实践课程;指导性文件;育人方式;教育缺失
摘要: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缺失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学育人方式现代化的突出问题。2017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展开更多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缺失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学育人方式现代化的突出问题。2017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指导性文件,从中可以看到,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劳动教育,优化实践教育、实践课程、实践学习,强化实践育人,是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本质诉求。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
作者:
郭元祥;叶飞;刘志军;雷浩;王正青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CSSCIAMI(01):68-80 ISSN:1006-9860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思考与实践;中国式教育;时代命题;多角度探讨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如何真正担负起并践履好这一使命任务,是摆在各领域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应担负大任、大有作为。那么,...展开更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如何真正担负起并践履好这一使命任务,是摆在各领域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应担负大任、大有作为。那么,究竟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准确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并以此指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亟待探究的关键性问题。我们邀约相关专家学者,聚焦基础教育,从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与导向、德育现代化、评价现代化、监测现代化以及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他山之石等方面展开多角度探讨,组成专题笔谈刊发。我们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思考,不断激活并发挥教育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作用。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单设计
作者:
汤雪平;郭元祥
期刊:
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CSSCIAMI(07):50-55 ISSN:1002-4808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汤雪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wdkj&>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单;大观念;学科实践;深度学习
摘要:
学习任务单区别于教案与学案,借助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复杂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方向。学习任务单将进阶任务作为整合性目标的载体,围绕序列活动展开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其设计应当遵循学科“人-知”相遇的逻辑起点,促进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导向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向度。在对学习任务单的价值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具体表现在:立足大观念,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优化任务链,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细化学业质量标准,嵌入表现性评价。
语种:
中文
展开
让课堂向现实世界敞开——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感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教育研究(2630-4686),2023年44(07):43-56 ISSN:2630-4686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现实世界;核心素养;课堂实践感;学习观;课堂教学
摘要:
缔结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是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诉求。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与主体结成实践关系的客观世界才具有现实意义并成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本身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语言与文化等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认了现实世界与主体之间的实践关系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现实世界之于课堂的价值强度即现实世界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不可分离性和价值一致性,它根植于完整的人的本质诉求,体现在为学习的发生提供特定环境和真实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可感、可体验对象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也为学生参与世界提供实践载体。核心素养呼唤课堂实践感,课堂实践感是指课堂以筑牢教学主体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为基础,朝向现实世界并丰富主体生命体验的实践信念、实践场域和实践样态。教学的生命立场和实践信念的建立、感性与理性的逻辑转换与表征推论,以及理解世界与参与世界的结合是课堂实践感的生成机制。发展核心素养必须让课堂向现实世界敞开,培育学生的感受性,引导真实情境学习,丰富课堂的现实感与历史感、文化性与生命性,构造知行合一的课堂实践学习样态。
语种:
中文
展开
构造开放性探索的未来学习形态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11(4):28-32 ISSN:2095-7068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育人方式;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改革;学习形态
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要依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发展好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教育强国建设中应当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价值立场、奋进目标、基本方略、改革逻辑、推进机制和高远追求,也要特别发挥好师范教育的桥梁作用.基础教育须着眼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实施样本、明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标准、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基于教材建设的价值定位和关系厘清,努力打造精品教材,夯实基础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育人基础.从创新教学机制和运用技术赋能两方面着力教学变革,以深化教学改革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造具有未来性、发展性的学习形态,促进学习的现代化转型.认识并践行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思想指引与行动协同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并由此推进实践创新,以基础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才可能稳步实现.
语种:
中文
展开
从共同体到共享主义:杜威共享主义与教育理论解读
作者:
武俐;郭元祥
期刊:
江汉学术,2023年40(04):118-124+128 ISSN:2095-5634
作者机构:
[武俐;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沟通;社会生活;经验;民主;广义教育
摘要:
“共同体”是杜威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杜威学术思想体系。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揭示了共同体的形成路径——通过沟通拥有共同理解,进而形成共同体。其中,沟通是人们拥有相似情感和理智倾向的方法,是形成共同理解的保障,是联合的前提;沟通所内蕴的双向交互意义,使得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成为社会生活得以更新延续、经验形成,以及民主社会构建的过程,因而共同体和沟通成为联结杜威思想中的社会生活、经验与民主的桥梁。同时,杜威将其广义的教育思想贯穿共同体、生活延续、经验更新及民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构建出教育与民主互融互通的理论大厦。杜威为我们呈现了共享主义的愿景:从物质共享的“大社会”到价值、精神及文明共享的“共同体”,而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双向的广义的教育实则为实现共享主义的方式。杜威式共享主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共享主义及其教育价值应该被重构,以更好地助推教育实践。
语种:
中文
展开
知行合一:“知”“行”范畴的蕴含及其教育指引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62(05):185-194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知”“行”范畴;认识论与实践论;知行合一;育人方式;深度教学
摘要: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活态化,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能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学习意志的发生机制及其优化策略
作者:
郭元祥;慕婷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52(05):39-48 ISSN:1009-9670
作者机构:
[郭元祥; 慕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学习意志;价值澄清;目标确认;自主实践;深度教学
摘要:
学习是学生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参与的完整的心理活动,指向发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意志的充分参与。学习意志是学习者基于价值澄清、意义确认和目标驱动,整合利用资源,克服困难并自觉能动地表现和调节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活动机制,包括价值澄清、目标确认、韧性行动、自主实践、反思评价等内部活动及其相应的发生机制,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提供了动力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意义感,澄清学习活动的价值与目标;丰富学习意志投入以诊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积极自我反思评价以充分发挥学习意志的自我调节功能。
语种:
中文
展开
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的使命及其践行(笔会)
作者:
靳玉乐;王鉴;吕立杰;罗生全;张铭凯;...
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4):11-32 ISSN:2095-7068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暨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育人方式;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改革;学习形态
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要依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发展好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教育强国建设中应当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价...展开更多 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要依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发展好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教育强国建设中应当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价值立场、奋进目标、基本方略、改革逻辑、推进机制和高远追求,也要特别发挥好师范教育的桥梁作用。基础教育须着眼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实施样本、明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标准、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基于教材建设的价值定位和关系厘清,努力打造精品教材,夯实基础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育人基础。从创新教学机制和运用技术赋能两方面着力教学变革,以深化教学改革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造具有未来性、发展性的学习形态,促进学习的现代化转型。认识并践行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思想指引与行动协同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并由此推进实践创新,以基础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才可能稳步实现。收起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础教育学生学习形态的创新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文教资料(高中版),2022年(16):9-11 ISSN:1004-8359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习活动观;学习形态;学习者形象
摘要:
“双减”背景下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重构课堂形态。而学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活动结构是课堂变革的核心议题。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脑活动过程,是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丰富的精神活动过程也是多维的实践活动过程。基础教育学生学习形态的创新,需要重建学习活动观,超越单一的“认知主体”的学生观,建立作为“实践存在”的学生观,建构学习者整体形象,真正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思想感悟者、活动投入者、问题解决者和个性创造者,以生命整体的形式通过实践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予以关照,引导学生真实情景与复杂问题解决学习,推进跨学科学习,实施体验性实践学习,使知识学习的过程成为意义性的实践活动过程。
语种:
中文
展开
知行合一教育规律:本质内涵与时代意蕴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人民教育,2022年(2):53-56 ISSN:0448-9365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wdkj&>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学科育人;实践育人;启智增慧
摘要:
"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世界教育的趋势.知行合一规律是知与行范畴的对立统一,其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在教育价值上,知与行互为基础、相互联系,又互为目的 和过程.在教育方式上,知与行互相包含、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达到"转识成智""以文化人""实践出真知".在教育过程上,知与行互相协调、和谐统一,对立统一、合而为一,达到身心和谐、情知互动、全面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遵循知行合一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完善育人体系.
语种:
中文
展开
课堂教学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
作者:
郭元祥;王金
期刊:
Huazhong Shifan Daxue Xuebao (Renwen Sheke Ban),2022年61(5):159-166 ISSN:1000-2456
作者机构:
[郭元祥; 王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立德树人;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学习;深度教学
摘要:
发展学生社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社会情感学习是发展学生社会素养的基本方式,而课堂教学对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建立社会责任,发展社会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以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情感发展之间的价值关联,并使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社会素养发展的过程,无疑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社会情感学习是学生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产生意向性价值观以及生成社会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理智感、社会道德感、社会美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丰富社会感受和社会体验,建立社会理解与社会观念,形成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情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学生的社会素养,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意义联结,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理解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关切,在学科实践学习中丰富与升华社会情感,实现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精神成长的意义增值.
语种:
中文
展开
破解核心素养培育的难题
作者:
郭元祥
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42(9):50-52 ISSN:1000-0186
作者机构: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核心素养;新课标;义务教育
摘要: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素质形象及其具体的质量标准,强化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综合性,倡导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的知识学习、任务群学习,主张通过多维度的学科实践进一步深化学习方式变革.可以说,新课标是一个融价值标准、内容标准、质量标准、课程实施标准与评价标准为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标准,也是一套"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课程指导性文件.践行新课程标准,需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与路径.
语种:
中文
展开
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及其课堂实现——基于诠释学的解读
作者:
杨甲睿;郭元祥
期刊:
当代教育科学,2022年(02):25-32 ISSN:1672-2221
作者机构:
[杨甲睿]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理解;回归对应;课堂教学;理解力;诠释学
摘要:
作为人的自我重塑活动,理解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质量表征。已有研究缺乏诠释学一般理解逻辑和课堂本性的把握,难以彰显课堂理解的本质。长时段历史考察及逻辑分析表明,诠释学转向催生了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理解即理解文本创生的世界,世界间遵循回归原理,世界内恪守对应法则。课堂中的"回归对应",意味着人类优秀文化作品是理解的对象,教师不是理解者,而是学生理解的引导者,发展学生理解力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回归对应"的课堂实践,要把学生理解力的培育植于理解活动之中,提升教师引导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解方法的教导。
语种:
中文
展开